初春以來,我就注意到窗外不時傳來的鳥叫,有時甚至一大早被鳥聲叫醒——這大概是最幸福的醒來方式。
我的寶貝也迷上了看鳥的圖片和視頻,說很解壓。
確實,鳥的顏色、形狀、叫聲千奇百趣,它們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從科普中認出一些鳥來就恍然大悟:這不是經常看到的品種么,是它是它就是它!
《鳥的魅力》這本書很精美,我翻了翻,看到里面的精彩配圖就忍不住看下去。
作者愛德華?格雷(1862-1933)從政,是英國外交大臣,也擔任過自由黨上議院領袖。除了顯赫的政治身份外,他興趣廣泛,是出色的垂釣高手和鳥類學家。1927年出版的《鳥的魅力》至今仍是該領域頗受關注的作品。
▲ 書的封面。
鳥的歌唱
現在城市生態環境好了,感覺鳥也多起來了,經常能聽到鳥叫,這是莫大的幸福。
鳥類不止一面。它們的每一面在我們看來都那么新鮮獨特。
鳥的羽毛顏色各異、明艷活潑;無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洋都能看到它們的蹤影,尤其是它們在空中的曼妙姿態,我們可以盡情欣賞。
比方說鳥兒們的棲息或是遷徙;鳥兒們交配繁殖,或是求偶而后哺育后代;還有些鳥的蛋或平淡無奇、毫不起眼,或是形態各異;鳥兒們的筑巢能力更是讓人贊嘆,愛巢選址或者形態結構千奇百怪。
然而,最令人著迷的當屬鳥類的歌聲。
愛德華從小和父親過著簡單的鄉村生活,對鳥類知之甚少,鳥的知識都是后來學的。
待我成年之后,便知道了兩類鳥的鳴聲:一類是知更鳥,它的鳴聲最為溫和持久,它一旦開嗓,我便難以聽到其他鳥兒的聲音,只能夠聽它獨唱。另一類便是“歐歌鶇、烏鶇”,這兩種鳥的聲音我確實難以區分,因此我以為它們屬于同一個物種。我在這里描述自己那時候對鳥類認知的混淆不清,并不是在回憶過去,而是日常的鄉村生活本是如此。
四季在變化,鳥叫也在變化,“到底是它的歌聲隨季節變化了,還是我們的心態變了呢?”
知更鳥的歌聲在秋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秋天,知更鳥的歌聲略顯薄情,音調尖酸。“知更鳥叫得酸楚”,十月份的時候,我和一位朋友剛好路過聽到鳥的歌聲,他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而到了春天,知更鳥的歌聲更具有活力,這個時候靠近一只知更鳥,仔細聆聽,是人間樂事。有時候你也能聽到非常美的曲調。
鷦鷯個頭小,聲音大,似乎為了鳴唱耗費很大的精力,還會一邊歌唱一邊忙碌。
它發出的聲音響亮動聽,但若把這聲音和它那嬌小的身材聯系到一起,你會發現鷦鷯竟是那樣強大。“膽大包天”“歌聲嘹亮”是我對鷦鷯歌聲的評價。
▲ 鷦鷯 Eurasian wren(書本配圖)。
鳥兒還會“模仿秀”。
我必須要提一件事,那就是大山雀有時也會十分調皮地耍個小聰明:我近距離地觀察過一只大山雀,并且跟蹤了它很長時間,它居然能夠完美地模仿蒼頭燕雀“拼客拼客”的叫聲。它模仿得太像了,要不是我離它這么近,親眼看著它發出這樣的叫聲,我實在不敢相信,甚至可能認為到哪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蒼頭燕雀的鳴聲了。
▲ 蒼頭燕雀 common chaffinch(書本配圖)。
在二三月這兩個月里,大部分的鳥都開始盡情高歌。
事實上,就是通過這種“音色”,我們才得以識別鳥兒的聲音。鳥類的鳴聲有很多顯著的特征,彼此之間各不相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鳥兒們在合鳴的時候,我還是能夠通過音色的差別來區分出各種鳥類。這就好像在人群中,你能夠輕易地通過人們的音色來判斷哪個是你的朋友,而并沒有去關注他到底在說些什么。
五月,鳥兒在黎明前會“大合唱”。
任何想了解鳥類鳴聲價值的人,不妨去聽聽五月黎明前的大合唱。日出前的半小時,所有的鳥兒就像天空中的晨星,開始歌唱。這個時候你大可以仔細地傾聽,來看看烏鶇的鳴聲是如何給整個合唱增音潤色的。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會參與其中,但是烏鶇的鳴聲在這段合奏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詩人喜歡贊美云雀的叫聲。
跟其他鳥類相比,大家應該十分熟悉,它就是云雀的鳴聲。云雀的美譽貴在其鳴唱時的姿態,它愉快地飛翔時十分引人注目。無論是俯沖而下還是飄然云上,它都會不停歇地鳴唱。我雖沒有為每只鳥準確地計算過時間,但是我聽說每兩分鐘就能夠聽到一次云雀的鳴聲。
鳥兒的形態清晰可見,鳴聲獨特,想將它和其他的鳥兒弄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總是那么受人矚目。是它引得萬千詩人舒展情懷,很難找到一個從未提到過它的詩人。
▲ 云雀 Eurasian skylark(書本配圖)。
說了云雀,當然要說說最有聲望的夜鶯。它的聲音活力四射而又鏗鏘有力,林中的其他鳥兒都無法與之媲美。
它的歌聲不像烏鶇的鳴聲,并不是相互連接的短句,而是一連串音符的重復;在一陣停頓之后又是一連串不同的音符,這一點像歐歌鶇成竹在胸的發聲方式。我們也無法判斷哪個音調之后才會開始停頓。
“啾哥——啾哥啾哥——”是人們通常用來表達夜鶯典型鳴聲的詞語。但是夜鶯的歌最大的特點就是高亢嘹亮,它那持久的鳴聲響徹空中。其他的鳥類,比如說烏鶇和黑頂林鶯,哪怕是它們發揮最好的時候,其歌聲也只是從它們發聲開始以至到達聽者耳中之后,便消失得無蹤影。但是夜鶯的歌聲聽起來卻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普通夜鶯 common nightingale(書本配圖)。
要欣賞五月的鳥兒大合唱必須早起,它們在各自的巢穴和領地上安穩地生活,黎明大合唱達到了極致。
傾聽黎明大合唱最佳的時間就是凌晨的三點到四點,這個時候人們的身體活力最低,精神活動也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鄉村中的人們都需要同樣多的睡眠時間,保持規律的作息。鳥類在這一點上就不一樣了。
冬至的時候小鳥從黃昏睡到黎明,要睡十五小時;仲夏的時候它們只睡六小時;我也很難確定夜鶯和蒲葦鶯到底睡不睡覺。鳥兒們醒著的時候,它們的活力和精力都達到頂峰,在尋找到第一塊食物之前,它們就釋放出小小身體中的巨大能量,開始了大合唱。
無論何時,聽到鳥兒的歌聲總是讓人心滿意足。
凡是懂得這種樂趣的人,自然會心領神會地感受到鳥兒們給花園增添了多少樂趣和活力。而沒有這種想法的人,自然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但是正像這人世間所有的樂趣一樣,那些希望獲得這種樂趣并且懂得珍惜的人,也會把這種樂趣歸結到天命和運氣。
到了六七月,鳥叫盛極而衰。
成年鳥類在辛苦撫育幼鳥時,其鳴聲逐漸衰弱,這一點并不需要解釋。而當幼鳥不再需要照顧,成年鳥類也就重新獲得了自由。它們的活力和精力依然十分旺盛,雄鳥無事可做,沉浸在自己美妙的鳴聲中,盡管它們早晚都會進入換羽期,生命和活力也遲早會在這個時期受到抑制。
七月,很多鳥兒都停止了歌唱,但還有“縱情高歌”的“顯眼包”。蘆鹀總是喜歡站在非常顯眼的位置鳴唱。
雖然蘆鹀的外表有一股貴族氣質,但是其鳴聲并不值得稱道。它的鳴聲讓我感覺就像是在上臺階,前兩步三步走得十分穩當,最后一步又輕快敏捷。五月和六月初,鳥兒們鳴聲一片,蘆鹀的鳴聲也不容忽視。要是在七月份途經石灰石山丘的小溪旁,我沒有聽到它的鳴聲,或者蘆鹀恰巧不在此地,我一定會十分想念它的。
它拖長了整個鳥鳴的時節。聽它的鳴聲所帶給我的感覺,很好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當我們對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加以關注的時候,它就會變得十分的珍貴。這種不重要和重要之間也可以相互轉換,也是其中愉快聯系的一部分。
▲ 蘆鹀 common reed bunting(書本配圖)。
七月份,其他的鳥兒都逐漸安靜,紅額金翅雀卻活潑起來。
它們時常躁動不安,經常四處飛行,翅膀上的金色羽毛十分顯眼。它們飛行起來十分活潑,也給人視覺上的享受。
幼鳥翅膀上生來就帶有金色的羽毛,所以只要它們長出了羽毛,便有了這種活潑生氣,雖然它們并不像那些成年鳥兒。幼鳥頭上的顏色還很普通,并沒有明顯的深紅色。它的鳴聲略顯得稀疏平常,像叮叮當當的響聲,聽起來讓人十分的愉悅。
這種鳥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一會飛到這個地方,一會又到那個地方,有了它們,整個花園都熱鬧了起來。事實上,就算是七月份最陰沉的一天,紅額金翅雀也總能帶給我輕盈明亮的感覺。
▲ 紅額金翅雀 European goldfinch(書本配圖)。
八月,狩獵期和圍捕期伊始,預示著鳥兒沉默的季節到了。
“春曲”和“秋歌”這兩個詞的使用沒有嚴格的定義,也不好去定義它們。
“春曲”的意思是指繁殖期鳥兒們唱的歌,這些聲音可能會持續不間斷地唱到夏季。
“秋歌”是說,鳥兒們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后,夏末或者秋初開始的歌唱。
知更鳥在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后,開始了秋歌:春曲和秋歌之間有很長一段的時間間隔。八月繼續歌唱后,它會在溫和的冬季,繼續歌唱,直到下一個六月的結束。這樣的話,我們該怎樣分辨秋歌什么時候結束,春曲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除了鳴聲的程度有所不同,兩者有明顯的界限嗎?隨著交配季節的到來,鳥兒們的聲音會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鳥兒出于求偶、領地意識高歌,有時出于愉快的感覺也會歌唱。
我想,鳥類求偶時期的歌唱,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一種挑釁或者對自身勝利的宣告。這或許是名副其實的戰歌。我曾經看到兩只鷦鷯緊緊地扭打在一起,它們專心戰斗,對我這個觀眾毫不理睬。敗者出逃,勝者跑進附近的灌木叢中,得意地唱著凱歌。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總結,不妨單純欣賞鳥兒們的歌唱,而不去追問為什么。在人類上下求索總想要理解萬物發生的原因時,欣賞的樂趣也就消耗殆盡了。
▲ 知更鳥 European robin(書本配圖)。
鳥的生活
英國本土的鳥類大多是一夫一妻制,似乎鳥兒也能感知幸福。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總結,在許多鳥類的意識里,雌雄結合并不僅僅是繁殖期的沖動行為,還包含著一只鳥對另一只鳥特殊的依戀。動物之間的擇偶毫無疑問是由異性彼此吸引產生的,但是有時候,鳥類擇偶的動機超越了單純的性沖動。
所有鳥類的雄鳥在求偶期間都喜歡“出風頭”,大多數的雄鳥在求偶期的羽毛都會產生十分明顯的變化。
雄鳥為了吸引異性都在“用力表演”,鳴叫、炫耀自己。
我曾看到一幕有趣的場景。一只毛色陰暗的雌性林鴛鴦站在地面幾英尺高的一塊石頭上,而毛色艷麗的雄性就在水中抬頭看著它,鳥喙一張一合,就好像欣賞這完美的異性,而雌鳥卻是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我倒從未見過有哪只雄鳥站在高處石頭上,而雌鳥在下方的水中欣賞它。
隨著求偶季節的到來,雌性林鴛鴦和我所能觀察到的其他的一些雌性,都在整個求偶的過程中掌握著主動權,今天去哪溜達由它來決定,漂亮的雄鳥要好好照顧它,不會干擾它做的任何決定。
初春的時候它們會花時間在叢林中徘徊,尋找筑巢的地點,可以推斷這個時候的雌鳥也是擁有決定權的,雄鳥也會把這件事當成它們的第一要務,不斷地追隨其后獻殷勤,而且俯首帖耳。
▲ 鴛鴦 mandarin duck(書本配圖)。
不同的鳥都有它們獨特的炫耀自己的方式,有的委婉,有的古怪。
在我看來,各種鳥類不同的求偶方式以及羽毛顏色的差異,除了增添了我們研究的多樣性,并不會對其本身的繁衍有太大的影響,如果非要用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解釋這些問題,很可能就會誤入歧途,而并不是去探索真相。我更傾向于相信大自然中有一種美學機制,而大自然的變幻莫測也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母鳥孵化幼鳥,照顧它們,教它們求生技巧。但繁殖期一旦結束,母鳥對待幼鳥的方式會很殘酷。
對普通鳥類來說,最基本的生存原則就是與幼鳥相處的時間盡量短暫,這樣才能夠維持它們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撫育后代和它們本身的生活是無法兼容的。一旦幼鳥學會了捕捉食物,它們要么會飛走,要么會被趕出家門。
▲ 游隼 peregrine falcon (書本配圖)。
鳥蛋和鳥巢
很多鳥類選擇在洞中筑巢下蛋,小心保護好鳥蛋。
鳥蛋嬌貴而脆弱。母鳥們把它們安置在一個免受天敵威脅的安全地帶,這樣做十分有必要。再加上陸地上的那些昆蟲和獵食性的大型鳥類也非常喜愛這種美食,母鳥們就更應該將它們隱藏起來并且加以保護。
根據蛋殼的成分,一般的鳥蛋都是白色的,大多數情況下,鳥蛋都是這樣的顏色,但是自然界中又有許多顏色各異的鳥蛋。我們猜想鳥蛋色彩的不斷變化,起到了偽裝并保護自身的作用,這合情合理。
比鳥蛋更有趣的是鳥巢。
既然是出于本能,鳥兒們都能保證建造出巢穴,而實際的成果竟然都十分的精巧。很多鳥類,比如說崖海鴉,它們根本就不筑巢,還有一些像夜鷹之類的鳥兒會在卵石堆里筑巢,有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建筑巢穴,只選擇一個凹進去的石坑作為巢穴就夠了。
但是那些真正建筑巢穴的鳥兒,它們的智慧確實驚人,更恰當的形容應該是令人敬佩,因為它們的技藝值得人類的贊許和驚嘆。
鳥類的巢穴就如同它們的羽毛一樣的千差萬別,這似乎就是證明了大自然對多樣性的崇拜。
所有鳥類都不喜歡被人看到它返回自己的巢穴。
在自家村舍的花園里,或者是到周圍的林間,借著空閑時間去尋找鳥巢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情。在一個隱藏極好的鳥巢里發現鳥蛋,帶給人一絲驚喜,同時也有發現旁人無法發現的美景的那種優越感。見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是結局圓滿,幼鳥成功地離開巢穴,我們就會感到無比的滿足。
但是對于任何鳥類來說,要是它們能夠跟我們交談,也許會說:“不管你是出于善意的興趣,還是由衷的喜愛,請你不要再光顧我們的巢穴。因為這樣的話,你就會把我的幼鳥置于危險當中,這一點你一定無法想象,甚至災難發生的時候你也無力挽回。”
▲ 布谷鳥 不筑巢,將鳥蛋下在別人巢中 (書本配圖)。
鳥的快樂
鳥兒飛行有時像單純玩樂,鳥兒的愉快飛行總讓人心曠神怡。
鳥類的飛行毫無疑問有著明確的目的,是功利主義的,如何到達覓食地點,如何躲避天敵的追趕,如何改變生存的環境,但是愉快地飛行也是它們表達自己良好生存狀態和體態健康的一種方式。不僅通過飛行這種方式,還有它們的鳴聲,都展現了鳥類優越于其他一切動物的天賦,它們向人類傳達了生活在自然中的喜悅和幸福。
我并不會去討論鳥類已經在怎樣的程度上感知了自己的快樂,但是作為人類,當我看著它們自由地翱翔,聽著它們鳴唱,知道它們就在自己的周圍,也是一種幸福。
鳥類還有另外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愉快,既不是飛行也不是鳴唱,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愉快的神情。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烏鶇在草坪上曬太陽的安詳姿態。那時我看到它躺在一邊,把另一側的翅膀翹起來,這樣溫暖的陽光就會穿透它柔軟的羽毛,撒播在它的身上。可是旁人看起來可能就會認為這鳥生病了,或者是受傷了,還有可能是心情不好,但其實它在享受自己的日光浴呢。
鳥兒的愉快時刻有時會造成人類的誤會,就像鸕鶿的“曬翅膀”。
鸕鶿經常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張開雙翼,它們在一個巖石上面站立很久,將翅膀向外張開,能夠保持長久地靜止不動。整體看起來仿佛徽章上的某些意象。
圣詹姆斯公園里的鳥類管理員告訴我說,多年以前,鸕鶿的這種習慣性姿態還引發了一些比較滑稽的誤會。當時公園有一名游客注意到一只鸕鶿張開臂膀,站在一旁一動不動。他立刻就敲響了看守員房屋的警鈴,想告訴看守員公園里有一只水鳥被電擊誘捕了。
▲ 普通鸕鶿 great cormorant (書本配圖)。
何必馴養鳥類?
倫敦有很多鳥的棲息地離人類很近,人們也會與鳥兒親密接觸,馴養它們。
如果有大量的休閑時間能夠生活在鄉村中,不被外界的俗事打擾,馴養野生鳥類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我知道一個十分有名的花園,雖然未曾有幸親眼見到,可是據說那里的主人擁有極大的耐心,保持著固定而重復的習慣性動作,成功地馴養了各種各樣的野生鳥類,并且與它們建立了十分親密的關系。這種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十分罕見。
愛德華馴養過水鳥,后來釋放了它們。很多水鳥飛走了,但有一些飛離不遠就被槍殺了,令他傷心。
就我個人而言,我從觀察知更鳥開始便喜歡上鳥類,和它打交道也有段時間了。我經常與這些鳥兒親密接觸,喜歡與它們在一起,并不是想對它們進行科學性的研究,更多的是想在自然和自由的狀態下與它們和諧相處,從中純粹地得到生活的樂趣。
這些知更鳥的巢穴并不靠近村舍,它們仍舊生活在野生的狀態下,沒有受到人類喂養的誘惑,沒有人想要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家中之鳥。我每天都會到巢穴周圍看望它們,在它們的領地附近活動,并且帶些黃粉蟲給它們吃。但是這些僅僅作為它們的輔食,我并沒有擾亂它們自然的飲食習慣。
馴養鳥類還容易導致失衡。
一旦一個鳥類物種的部分鳥類選擇留在我的身邊,它們就會繼續待在這里。由于我個人支配的水域面積十分有限,長此以往,會導致池塘邊的某一種水鳥的數量過分龐大。
愛德華發現,有些鳥兒“認衣不認人”。
任何一個奇怪的手勢或者舉動,都會冒犯或者嚇到馴養的鳥類,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們似乎是通過人類的服裝而不是其他什么東西來辨別人類。
知更鳥對人類的服裝的確是毫無感覺。它們會隨時飛到黃粉蟲的盒子前面,可不管拿著盒子的人今天穿了一件什么衣服。
但是要是我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就算它們已經熟悉我的口哨聲和動作,水鳥也會很明顯地變得不再那么的溫順。夏天,長日漫漫,晚餐之后我才開始喂養它們——如果晚宴需要我穿上晚禮服的話——我去喂它們之前就需要用一件淺色的大衣來遮掩我那黑色的晚禮服。
▲ 白眼潛鴨 ferruginous duck (書本配圖)。
自然之美,只要“信”
在結束語中,愛德華說,這是他的小范圍寫作,書里幾乎沒有提到猛禽,沒有涉及生活在海洋或者海濱附近的鳥類。本書所描寫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他經常碰到或者時常感知到的快樂,也是他能夠經常進行觀察的鳥類。
大部分人在探究自然的過程中都試圖“找規律”,但愛德華傾向于“相信”:“自然界中一直存在一種力量,想要極力維護物種的多樣性,而這種力量同時吸引著人類不斷探索,人類也感知到了這種變化中的美麗。”
大概從詩人荷馬之后,人類的靈魂中就一直存在對自然的審美,這種審美就像人類對于對錯好惡的感知一樣,與生俱來。每個人都必須去判斷,這種能力到底是上帝在人心中埋下的種子,還是說更傾向于符合適者生存的理論,說這種審美是人類經驗的總結。
我不會繼續對這個問題繼續深入探討。就我個人來說,我更偏向于相信這種籠統而又模糊的說法:物種多樣性是大自然想要極力維持的一個特點。正是在這個大的范疇下,其他的理論比如自然保護色,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并且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然而,大自然的野生動物卻永遠無法擁有人類的道德和良知。而恰恰是因為這些動物的腦海中沒有道德的觀念,從來不受是非問題的困擾,我們才得以從觀察它們的世界中得到慰藉和寧靜。
▲ 文須雀 bearded reedling (書本配圖)。
觀鳥,是一種消遣,一種愉悅,一種慰藉,與自然獨處是一件樂事。
“大海那數不清的笑臉”“鮮嫩的樹葉給春天的大地穿上新衣”“夕陽西下,落日余暉”。古往今來,多少往圣先賢對這美麗的自然報以頌歌。人們面對這樣的美麗,心中有一份特別的安全感。
盡管在很多地方,這些自然景觀已經遭到了人類的破壞,但是從廣義層面來說,這種美是任何人都無法毀滅的。這一切同時也不屬于任何個體,享用它的人不用擔心遭人嫉恨,也不會因此變得焦慮不堪。它在無形中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到底什么東西對于人類來說更重要。
愛德華說,感受自然之美,沉下心來,這時能穿透“生命的真諦”。
這是對于生命來說更為重要的東西,它超過了本書所能夠容納的范圍。那就是自然能夠啟迪人生,古往今來的智者們都作此感想,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希望獲得自然帶來的啟發。做到這一點并非通過觀察野生動物的生命,而是思索造物主所創造的那份美好與輝煌,為了區分這一部分創造,我們把它稱為——沉靜的自然。
《鳥的魅力》聚焦愛德華經常碰到的鳥類,通過多年細致入微的觀察,詳盡描繪了各種鳥類求偶、換羽、繁殖、組建家庭、馴養等過程,活靈活現地描寫了它們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鳥的魅力”。
不得不贊,書中的動植物全部得到了專業辨析和命名,還原了作品博物學色彩,里面的彩圖精美得讓人愛不釋手啊。
當你煩悶時,不妨抬頭看天,看看有沒有鳥兒飛過。當你沮喪時,不妨聽聽鳥兒的歌唱,這是無價的“大自然的饋贈”。
(本文文字原創。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