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5月22日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百花山、野鴨湖等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地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同時,北京在國內率先編制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
百花山、野鴨湖等自然保護地全部納入北京生態保護紅線
北京是一座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全市1.64萬平方公里的秀美國土空間,是人類與萬千生物賴以生存的共同空間載體。
據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陳少瓊介紹,《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以來,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空間治理的核心要素,系統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將全市約75%的國土空間劃入生態控制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的空間支撐。在生態控制線內,進一步識別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環境極敏感、極脆弱的區域,合理劃定占市域面積約27.5%的生態保護紅線,并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和用途管制。
“其中,將百花山、野鴨湖等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地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對重要生態空間和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的整體性、原真性保護。”
北京在國內率先編制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
北京在國內率先編制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將生物安全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以269種鳥類、11種獸類作為典型物種,識別重要生物棲息地、廊道及節點,通過“點—線—面—網”相結合,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體系。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一體推進“拆違—騰地—修復”,完成生態修復約123平方公里,縫合城市受損生態肌理。十年間,鳥類種類增加近百種,珍稀動植物回歸城區。比如占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作為拆違修復后京城最大的綠肺,觀測到鳥類物種達32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也現身于此。強化山前及淺山區的保護修復,大力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高標準實施“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將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2萬余公頃,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華北豹、黑鸛等重要物種棲息地。
編制花園城市專項規劃,打造8大類花園場景、15片精華示范區,構建“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生物多樣性共生網絡。加強鄉村地區暗夜保護,在門頭溝區清水鎮、懷柔區喇叭溝門鄉等地區,探索將暗夜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讓“看螢火蟲”“數星星”不再成為奢侈品。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