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新一批六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中國三處,分別為中國德清珍珠復合養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和甘肅什川古梨園系統。至此,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達到95處,其中中國25處,數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國農業遺產數量全球居首
全球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的大型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
記者從聯合國糧農組織了解到,2025年5月19日至21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科學咨詢小組舉行會議,在糧農組織旗艦計劃框架下,正式認定上述六處遺產地。隨著新一批遺產地的加入,糧農組織精心打造的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網絡版圖再次擴圍提質,現已覆蓋全球28個國家,共計95個遺產地。
在最新認證結果公布后,中國以擁有25個遺產地穩居全球首位,巴西遺產地數量增至2個,墨西哥達到3個,西班牙則為6個。
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主任卡維·扎赫迪指出:“目前,氣候變異和極端氣候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農業發展與農民生計面臨的挑戰與困難日益嚴峻。新入選的遺產地,無疑為全世界在逆勢中破局傳遞了希望與信心,而當地立足傳統培育創新活力,讓古老智慧與實踐煥發當代生機,實現穩產保供,保障就業與民生,守護特色可持續農業景觀。優秀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堪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歷經世代賡續傳承,不斷弘揚光大,為全人類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注入了強勁確定性。”
從南宋傳承800年的中國德清珍珠復合養殖系統
中國德清珍珠復合養殖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供圖
中國德清淡水珍珠復合養殖系統在浙江德清縣,是以魚、蚌之間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為基礎,以發源于本地的附殼珍珠養殖技術為核心,逐漸演化并形成的涵蓋蚌、魚、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等豐富水生生物資源的復合養殖系統。
在德清縣,這一養殖系統已經延續了800年,自南宋時代開始,至今傳承不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科學咨詢小組評價該系統稱,該系統以珍珠蚌技術為核心,同時生產珍珠、水稻、絲綢等產品。這一循環共生的養殖系統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保障和文化遺產傳承于一身,為全球可持續農業、生態平衡和農村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貝類憑借自身獨特的過濾功能,能夠顯著改善水體環境,使氨、亞硝酸鹽、總氮含量分別降低40%、54%、38%,化學需氧量減少30%,實現水產養殖與生態系統恢復并重并舉。當地依托該系統,發展“種養一體”、珍珠加工、生態旅游和體驗式教育等多元化產業,為超過2.2萬名居民提供穩定生計來源。
記者了解到,過去,珍珠多用于佩戴或觀賞,近年來,德清推進“珍珠+”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如今,珍珠產業已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領域,逐步構建起“產學研游”一體化格局。目前,德清珍珠深加工年產值超70億元,占全國總量約十分之一。
制茶技術入選世界非遺的中國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
中國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供圖
中國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位于福建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素有“中國白茶之鄉”的美譽。福鼎白茶制作工序經采摘、萎凋、干燥等,不炒不揉。傳統的日曬白茶經過日曬自然萎凋,炭火低溫慢焙使茶葉內含物發生活躍變化,茶本身的芳香物質得以揮發,從而形成白茶較佳的色、香、味。在今天,福鼎白茶已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科學咨詢小組評價該系統稱,歷經數百年的白茶種植融合了生態智慧和匠心工藝,該系統以“綠雪芽”母株和自然萎凋工藝為核心,實現茶園與森林和農作物的有機共生,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也支撐了農村生計。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民間禮儀和風俗傳統體現了人、茶和土地之間的深切連接。
福鼎白茶是我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白茶制作技藝也是國家級非遺。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等福建特色制茶技藝位列其中。
在福鼎市,白茶的生產凝聚著傳統農耕中人類生產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科學咨詢小組表示,該系統不僅保存著18個茶樹品種,還包括除茶葉外的120多個其他農業物種,包括41種蔬菜、14種水果、11個家畜品種、31個淡水物種和32種食用菌類,為構建生態與糧食體系韌性作出了積極貢獻。
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的中國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
中國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供圖
在黃河之濱的甘肅皋蘭市什川鎮,現存擁有600年歷史的農林兼作系統,當地人將種植梨樹稱為種“高田”。
在這片“高田”中,種植著百年以上的古梨樹九千多株,面積超過1萬畝,是目前世界上現存連片面積最大、樹齡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梨園。2013年,什川古梨園正式錄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3年,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
黃河谷地獨特的氣候與河谷沖積平原,孕育了梨園文化,園內古梨樹形態各異,歷經數百年風雨,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據考證,這里的梨樹種植可追溯至明代,至今仍保存著上千株古梨樹,平均樹齡280年,其中樹齡最長的已逾400年。
什川古梨園不僅是農業生產的載體,更承載著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活態記憶。其傳統的梨樹栽培技藝、獨特的生態系統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理念,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科學咨詢小組評價稱,該系統融合果樹栽培、種植業和養殖業于一體,保存有軟兒梨和冬果梨等古老品種,年產超過200萬公斤。除鮮果外,還加工制成梨干及其他特產。古梨園系統地處干旱的黃土高原,兼具抗旱和防澇能力,能夠維持農業生物多樣性、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村生計,堪稱旱地農業高效適應缺水與易侵蝕土壤的典范。該系統堅持傳統多元種植模式,有效減少對化學投入品依賴程度,為本地植物和昆蟲物種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知道多一點
新增的三處國外農遺什么樣?
此次新增的農業遺產中,除位于中國的三處之外,還包括巴西巴拉那州馬黛茶、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爾祖傳農業體系、西班牙蘭薩羅特島海沙和火山沙農業體系。
記者從聯合國糧農組織獲悉,巴西巴拉那州馬黛茶,是巴西南部的土著人民和傳統社區的人們在過去數百年間,樹蔭遮蔽的環境中創造的種植模式。這一農林兼作體系植根于祖傳農業生態實踐,整合糧食作物、本地水果和森林產品。該體系不僅增強了生物多樣性、糧食主權和文化認同,還有助于保護南洋杉森林,這一地球上最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挽救珍貴的生命資源庫。但由于曾經的大肆砍伐,目前原始森林面積僅剩1%。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爾祖傳農業體系,是一種由玉米、龍舌蘭、豆類、南瓜及野生植物構成的梯田式農業體系。該體系有三千多年歷史,根植于納瓦族土著人民的傳統知識,不僅能保存種子資源,維護旱地生物多樣性,還能支撐當地糧食體系和家庭生計。如今,那里保存著140多個本地物種,包括40個玉米地方品種和30種食用綠葉菜。
西班牙蘭薩羅特島海沙和火山沙農業體系,位于加那利群島中的蘭薩羅特島上,那里海風常年不止,農民因地制宜,創新挖掘當地土壤潛力,創造出獨特而壯觀的農業體系。在18世紀,島上多個火山口持續噴發達6年之久。此后農民就地取材,開始巧妙利用火山礫或熔巖碎片和海沙吸收水分、調節土壤溫度、保護作物,在超過1.2萬公頃的土地上,他們運用這種方法,在基本沒有灌溉的條件下種植葡萄、紅薯和豆類作物,不僅維持了生物多樣性、當地生計和文化遺產,也讓這片歐洲最干旱的土地煥發出生機。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