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了,出水了……”5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觀音鎮溝口村老房溝旁,該鎮水利管理站站長姚建國正緊盯著鉆井機的儀表盤,掌握各項參數的變化,施工人員也熟練地操控著機器的操縱桿,精準地控制著鉆頭的速度,經過15小時的鉆探,終于在地下260米處找到了水源,村民們激動不已,現場一片歡騰。
“這次鉆井作業可以解決600多人的飲水難題,即使天氣干旱,也可以保證村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币▏吲d地說道。隨著地下水的不斷涌出,施工隊員迅速行動,接入輸水管道,把清涼的水源引入周邊的蓄水池,通過現有管道直通村民家中。
鄖西縣土門鎮平原村工作人員正在打井取水。 鄒景根攝
旱情無情人有情,開源引水解民憂。為了及時響應群眾供水需求,鄖西縣設立了“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開展“定時定點”送水服務,并組建打井隊伍11支,在全縣109個村作業,計劃打深井150口,建設小水井、小水窖63處,鋪設應急管網31公里,組建抗旱搶險突擊隊32支,啟用群眾自建備用水井和水窖340余處。
自5月4日起,鄖西縣迅速啟動抗旱Ⅳ級應急響應,緊急調度四千余萬元應急資金,購置20臺多型號抗旱應急送水車,調撥應急管材22萬米、儲水罐300個、配套管件5000余套等抗旱物資,動態監測水庫、山塘蓄水量,對水石門、天河等水庫進行調水保供調度,加強集鎮水廠、村級水廠等設施的消殺,確保供水“暢通”,飲水“無憂”。
生產用水有保障,良田秧苗“喝飽水”。在鄖西縣關防鄉回龍村,河水順著引水渠流淌滋養著百畝水田,遠處轟鳴作響的數臺抽水機也為秧苗送來了“活水”,喝上了“飽水”的秧苗舒展著嫩綠的葉子,田壟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粼粼波光。
“我們推廣節水種植,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方式,不僅使水稻灌溉用水量節約30%以上,而且耐旱能力提高50%,可望增產10%左右。”鄖西縣農業農村局經作站負責人秦光良介紹,為打好抗旱保糧“主動仗”,該縣迅速聯合鄉鎮組建18支抗旱技術小隊,深入田間“把脈問診”,指導農戶采取早晚錯峰灌溉、推廣滴灌節水技術、加強病蟲害監測等科學抗旱措施,守護農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
鄖西縣用于抗旱應急的送水車已整裝待發。 汪漢體攝
面對旱情,鄖西縣因地制宜采取臨時調水、新開辟水源、延伸管網、分時供水、拉水送水、打井抽水等措施進行保障,監測天氣形勢現已完成4次開展人工影響增雨作業,投入抗旱機械2200臺套,灌溉農田14萬多畝,中耕除草覆蓋保濕2萬畝,為農業生產撐起“防護傘”。
抗旱保供水,“打響”持久“戰”。鄖西縣組建專班深入鄉鎮,加強對水資源匱乏地方抗旱工作的指導,做好長期抗旱的準備。該縣還成立6個抗旱技術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田間管理面積15萬余畝,加大節水宣傳和管理,制定旱情保生產緊急預案,開展找水、引水、調水等措施,強化旱情期間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全力抗旱減災。
今年以來,該縣積極建立跨區域河流管理機制,強化水源科學調度,完善鄉鎮供水應急預案,實施村組“一村一策”,優先保障人畜飲水。同時,加快水利工程建設,推進骨干輸配水通道、城鄉供水一體化、現代化灌區等項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水資源保障。(鄒景根、陳國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