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2025年5月20日,“古代水壩工程與人類文明發展”專場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從全球視角追溯水壩工程的起源與發展。
“古代水壩工程與人類文明發展”專場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圖據活動方提供
會上發布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四項共識,實證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為距今5100年。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以《超級工程都江堰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影響》為題,首次系統化闡釋了都江堰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水和諧”哲學思想。
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展臺。圖據活動方提供
發布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四項共識
中華民族治水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當天會上,現場發布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四項共識,實證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為距今5100年,將中華民族治水起源從大禹治水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共識一指出,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堤壩群,其古城外圍水利系統11條水壩總土方量達288萬立方米,蓄水量達4600萬立方米,隨著相關工作的推進,近期又在古城周邊發現了 20 多條良渚水壩。遠超同期約旦賈瓦古城供水系統(5座水壩)及湖北屈家嶺熊家嶺水壩,工程體量比古埃及卡法拉大壩大近百倍。
共識二揭示,良渚水利工程體系復雜性與分布范圍居同期文明之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通過遙感與數字高程模型復原發現,良渚人利用天目山-大遮山地形構建梯級攔蓄系統,將人工水壩與自然山體銜接,形成上下兩級的蓄水體系,“良渚水利系統是與良渚古城同時規劃建造的大型工程,它具有調水、運輸、防洪、灌溉綜合功能,為良渚古城的建設和運轉提供了保障。”
天府良田。圖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
共識三強調,良渚水利設施類型與功能多樣性獨步全球。南京大學趙曉豹通過中外比較研究,揭示了良渚系統包含水壩、堤防、運河、碼頭、水門等11類設施,功能覆蓋防洪、灌溉、航運、供水,其復雜度遠超羅馬帝國輸水系統。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王厚軍指出:“相較于兩河流域側重灌溉的治水傳統,良渚展現出對水資源的多維利用智慧,這種以系統思維駕馭水環境的實踐,不僅塑造了獨特的稻作文明形態,更為中華水利文明奠定了技術原型與治理范式。”
共識四則聚焦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為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集成最多工程技術的水利工程。河海大學教授袁俊平團隊通過實驗揭開了良渚“草裹泥”技術的科學內核——用蘆葦包裹泥塊并以竹篾捆扎,使土體抗剪強度提升6倍,滲透系數提高1個數量級,其縱橫堆砌方式使整體承載力達順縫砌筑的2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云鵬團隊的數字建模顯示,崗公嶺水壩在草裹泥與黃土壩殼協同作用下,上游壩坡安全系數達2.0以上,“綜合實現了施工效率、結構穩定、擋水效能等方面的平衡,遠遠超出我們對五千年前水利工程科技的認知”。
都江堰。圖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
首度系統闡釋都江堰治水理念
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了東方智慧的范本
在專家發言環節,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以《超級工程都江堰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影響》為題,首次系統化闡釋了都江堰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水和諧”哲學思想與“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治水理念的科學內涵。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由渠首樞紐和灌區水網組成的超級水利工程,也是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標桿景區”,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具有歷史、科學、經濟、生態、文化等多重價值屬性。
都江堰傳統四大堰工技術。圖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
報告從都江堰的理念、技術、地位、文化、遺產等5個方面,分享了都江堰對中國和世界的價值,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和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