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AI浪潮下,關于 “文科是否會消亡” 的疑問,引發關注。對此,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新技術需人文社科保駕護航。
王樹國指出,每一項新技術的誕生都具有兩面性,以人工智能為例,若只看到其潛在風險而一味逃避,最終可能被技術反噬。面對新技術,正確的態度是主動擁抱并合理引導。而在這一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不可或缺 —— 它通過構建法律法規、倫理秩序等文明體系,將技術對人類的傷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最大限度釋放技術紅利。例如,當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時,如何界定數據隱私邊界、規范算法倫理等問題,都需要人文社科領域的深度參與和制度設計。
人文社科與理工學科是 “硬幣的兩面”。針對 “文科無用論”,王樹國明確反駁,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推動人類進步的 “硬幣兩面”,二者缺一不可。自然科學聚焦于探索物質世界的規律,推動技術革新與生產力發展,如人工智能、航天技術等領域的突破;而人文社會科學則關注人類社會的價值構建、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致力于解決技術應用中的社會矛盾、倫理困境,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文明的整體利益。若片面追求自然科學而忽視人文社科,將導致文明體系的失衡,甚至可能引發人類價值觀的混亂與文明危機。
新技術革命為人文社科帶來發展機遇。王樹國強調,當前的新技術革命并非只是理工科的 “獨角戲”,更應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新契機。隨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快速演進,一系列全新的社會問題應運而生:基因編輯的倫理爭議、算法歧視的社會影響、虛擬世界的法律空白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前沿的研究,構建適應新技術時代的文明框架。在此過程中,人文社科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因技術變革的挑戰而不斷煥發生機,成為引導技術向善的核心力量。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文明的進步既需要自然科學的 “硬實力”,也離不開人文社科的 “軟實力”。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確保技術創新始終服務于人類的長遠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