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搜狐主辦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盛大開幕。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激發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屆論壇線上線下結合,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現場環節,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發表了《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的主題演講。
王樹國表示,這場新技術革命是全方位的爆發,不是局限于一個領域,而是在人類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觸發了全面爆發,在前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人類社會從一個科技知識的量變進入到質變階段,所以人類從一個舊的時代在向一個新的時代過渡。
王樹國認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突破了人的認知邊界,人們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提到,因為我們并沒有相應的規則、相應的水準來約束人們的正常行為,所以人們感覺不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顛覆所有國家幾乎所有行業,這場新技術革命沒有人可以幸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不管你搞不搞,做不做,都會受到這次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
世界在發生劇變,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發展,很多發明創造創新乃至新形態的引領都來自于社會,社會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
王樹國表示,“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不像當年我們是象牙塔高高在上,我們的理論、我們的學識、我們的技術都遠遠超出社會的水平,我們可以指導社會,但是現在不行了,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大學必須從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封閉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對于文科是不是要消亡的擔憂,王樹國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當我們過分關注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時候,那將是人類文明的消失,將給人類文明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在關注技術發展的時候一定要關注文明,文明來源于我們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我們切不可偏頗。
“只要我們有追夢的愿望、欲望,堅持就能成功。”王樹國表示,世界上沒有不可能之事,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敗了也是一種收獲。只要我們敢闖,未來一定屬于我們,你不闖一定是失敗者。
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 王樹國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天在這兒談談關于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小眾,但是牽扯到千家萬戶。
這場新技術革命是全方位的爆發,不是局限于一個領域,而是在人類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觸發了全面爆發,或者在前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人類社會從一個科技知識的量變進入到質變階段,所以人類從一個舊的時代在向一個新的時代過渡。
我選了幾個代表人物,來自于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他們如何認知這場新技術革命,給我們以啟迪。一個是施瓦布先生,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他的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英國大學管教學的副校長邁克爾·吉本斯,他如何認知歐洲現在發生的變化和歐洲的現狀;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歐林工學院,世界各地都在圍繞著這次新技術革命做這樣的事情。
這次新技術革命一個最大的顯著的特點,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突破了人的認知邊界。現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突破,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限制,所以人們突然感覺到不適應了,因為我們并沒有相應的規則、相應的水準來約束人們的正常行為,感覺不適應,但是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效率。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顛覆所有國家幾乎所有行業,這場新技術革命沒有人可以幸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不管你搞不搞,做不做,都會受到這次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
人類社會發生著劇變,世界發生著劇變,大學與社會的反向交流,大學落后于社會的發展,不僅中國,其它國家也感受到這一點。世界在發生劇變,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發展,很多發明創造創新乃至新形態的引領都來自于社會,社會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不像當年我們是象牙塔高高在上,我們的理論、我們的學識、我們的技術都遠遠超出社會的水平,我們可以指導社會,但是現在不行了,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大學必須從單一學科為支點傳統的封閉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現在全世界都在討論這樣的問題,高等教育如何變革,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和現有的大學教育緊密融合起來。我們規避它不是辦法,擁抱它才是主動地可取的態度。如果我們一味害怕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弊端,那我們最后一定會被人工智能所奴役甚至所傷害,這是一個態度問題。如果我們知道每個新技術的發生都會產生正面和反面兩方面的作用,我們唯一的做法是主動地擁抱這項新技術,并把握它,我們才能夠規避它的弱點,發揮它的長項。
談到這兒很多人問我,在清華、北大一起交流,學生問我:“老師,這樣的話你是不是看到文科就沒有用了?現在都是理工科的事,文科是不是要消亡了?”你錯了,當這些問題產生的時候,真正能發揮作用的真不是理工科。人文社會科學,如何建立相應的文明體系,包括法律法規秩序,來確保新技術的誕生對人類的傷害壓縮到最小,控制它讓它不傷害人類,最大程度釋放新技術對人類帶來的益處,這是社會科學工作者去研究,這場新技術革命同樣給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發展的契機。
而且我個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當我們過分關注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時候,那將是人類文明的消失,將給人類文明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在關注技術發展的時候一定要關注文明,文明來源于我們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我們切不可偏頗。這是我給大家提出的一個忠告。
初步估算,2035年舊的知識體系向新的知識體系過渡,2035年基本的框架將會完成,我可以做出這樣的預言,這十年將是人才輩出的十年。這場新技術革命一定會催生一批對人類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值得在歷史上留下英名的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一定會的,但問題是這批科學家是出在中國還是出在外國,不管你想不想做,這場新技術革命是由這些杰出的人物一點滴的工作堆積起來的,一定有一些杰出人物的貢獻彪炳史冊,是我們的教科書、學的理論是不是都是外國近代專家學者的名字,更期待著若干中國青年人在這場新技術革命背景下脫穎而出,去開辟新賽道,引領這場新技術革命在人類巨大的變革當中拿出中國人的智慧,做出中國人的貢獻。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是我做校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如果梁文峰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我唯一得到實踐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沒有他們做得好,我們教育怎么辦?為什么我們想栽樹而沒有栽成,而這些孩子走出校門的時候得到那么好的發展,為什么事與愿違?其實答案很準確,很精確,真正的實踐環境當中學歷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實戰狀態下磨煉出來的。
沒有一個人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哪個諾獎是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哪個企業家是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哪個科學家是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不是,我們只是育了一顆苗苗而已,他們真正的成長是在實踐當中,在血與火的挑戰當中自己磨煉出來的,這是真的本事,這叫能力,能力不是書本上得來的,書本上得來的那叫知識,真正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是在實踐當中把知識運用過程當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大學的理念要改變了,教師的職能所在不是傳授知識,你的功能是讓知識變為學生的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社會環境給我們提供這樣的舞臺,大學一定要與社會深度融合。
我們做了一些嘗試,我現在在福耀科技大學工作,新型研究大學,小而精、國際化等等,能不能讓孩子們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與社會深度融合,能不能在這場新技術革命當中育出一些好的苗子,讓他們在社會實踐當中能夠快速成長,將來也有我們的年輕人在科技進步史上,在世界科技進步史上能夠做出他們的貢獻。
最后一句話,只要我們有追夢的愿望、欲望,堅持就能成功。世界上沒有不可能之事,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朝陽做了,他成功了;王興興做了,他成功了;梁文峰做了,他成功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敗了也是一種收獲。只要我們敢闖,未來一定屬于我們,你不闖一定是失敗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