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比亞迪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正式啟用歐洲總部,這一動作不僅標志著其全球化戰(zhàn)略的縱深推進,更成為中歐新能源產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里程碑事件。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龔韜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政商界領袖共同出席揭幕儀式,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匈牙利:比亞迪全球化布局的戰(zhàn)略支點
匈牙利憑借其作為歐盟汽車制造樞紐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比亞迪深耕歐洲的核心跳板。歐洲總部選址布達佩斯第11區(qū),毗鄰多瑙河,坐擁覆蓋中歐全域的“四小時交通圈”,可快速輻射德國、奧地利等汽車工業(yè)強國及巴爾干半島新興市場。該總部將承擔銷售服務、車輛認證測試、本地化研發(fā)三大職能,預計創(chuàng)造超1200個就業(yè)崗位,其中60%為技術研發(fā)類職位。
匈牙利政府的新能源政策為比亞迪提供了強勁支持。自2024年起,企業(yè)購買電動車最高可獲400萬福林(約1.1萬美元)補貼,疊加稅收減免與最高4950萬歐元的現金補貼,大幅降低了本土化生產的成本門檻。
歐洲市場:技術普惠策略下的全面突破
2025年,比亞迪在歐洲市場表現亮眼。數據顯示,4月其在德國、英國、西班牙等核心市場銷量全面超越特斯拉。例如,德國市場比亞迪銷量達1566輛,特斯拉同比下滑45.9%;英國市場比亞迪銷量暴增654%,而特斯拉則下降62%。這一突破得益于比亞迪的“技術普惠”策略——全系標配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tǒng),將激光雷達、無圖領航等尖端技術下放至10萬元級車型,打破行業(yè)溢價壁壘。
盡管歐洲整體電動車市場增速放緩(2024年德國、法國因補貼退坡銷量下滑),比亞迪通過精準布局插電混動車型與本地化生產,持續(xù)擴大市場份額。其匈牙利乘用車工廠已啟動海豚、元PLUS等熱銷車型生產,并計劃引入定位介于兩者的“Atto 2”車型,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
技術賦能:從跟隨者到規(guī)則制定者
比亞迪歐洲總部的研發(fā)中心聚焦智能輔助駕駛與下一代高壓電氣化平臺,與羅蘭大學等三所高校共建聯(lián)合實驗室,推動800V高壓平臺與智駕技術的本地適配。王傳福在揭幕儀式上強調:“未來2-3年,無智駕的車型將淪為少數派。”這一宣言不僅重塑行業(yè)認知,更倒逼傳統(tǒng)車企加速轉型。
回溯技術演進,“天神之眼”系統(tǒng)自2023年首次搭載至2025年全系普及,僅用18個月完成行業(yè)五年的技術迭代。市場反應劇烈:比亞迪市值重回萬億,供應鏈企業(yè)股價飆升,而特斯拉等競爭對手則面臨股價重挫。
中歐合作:從制造輸出到生態(tài)共建
比亞迪與匈牙利的合作始于2016年的馬克羅姆電動大巴工廠,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基地動工,2025年總部落地,形成“研發(fā)-生產-服務”全鏈條生態(tài)。這一歷程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深度契合,成為中歐綠色合作的典范。
未來,比亞迪計劃在匈牙利基地投產騰勢Z9GT等高端車型,并聯(lián)合殼牌等企業(yè)共建充電網絡,目標2027年歐洲市占率突破8%。同時,通過自建滾裝船隊與海外工廠(如巴西、泰國),比亞迪2025年海外銷量目標劍指70萬輛,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結語
比亞迪歐洲總部的落成,不僅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全球化戰(zhàn)略的關鍵一步,更是中歐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技術共享的縮影。從技術普惠到生態(tài)共建,比亞迪正以“綠色引擎”驅動多瑙河畔的新未來,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