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管理和臨床實踐中,營養不良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充斥市場,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高發。許多人將這些問題歸咎于“垃圾食品”,那么醫生眼里什么是真正的“垃圾食品”?食品中的“垃圾”二字該如何界定呢?
食品中的“垃圾因素”
不合理的烹飪方式
高溫油炸(如炸雞、油條)——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過度燒烤(如炭烤肉類)——多環芳烴(PAHs)增加癌癥風險。
反復加熱(如隔夜菜再高溫處理)——營養素破壞,亞硝酸鹽含量上升。
食品添加劑濫用
防腐劑(如苯甲酸鈉)——長期攝入或影響腸道菌群。
人工色素和香精(如某些糖果、飲料)——可能誘發兒童多動癥(ADHD)。
增味劑(如味精、高果糖玉米糖漿)——增加代謝綜合征風險。
錯誤的搭配方式
高GI(升糖指數)碳水+高脂肪(如油條配甜豆漿)——導致血糖驟升驟降,增加糖尿病風險。
高鹽+高糖組合(如蜜餞、醬料)——掩蓋真實味道,促進過量攝入。
識別和避免“垃圾食品”
看食品標簽
如果白砂糖、氫化植物油、精制面粉在配料表排名靠前,則應謹慎選擇;盡量選擇添加劑少、成分簡單的食品。
選擇天然、少加工食品
新鮮蔬果、全谷物、優質蛋白(如魚、豆類)應占日常飲食的80%以上;避免長期依賴罐頭、速凍食品、即食餐等深加工產品。
調整烹飪方式
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烤;減少額外添加糖、鹽,利用天然香料(如蔥、姜、蒜)調味。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一是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期節食;二是多樣化飲食:確保維生素、礦物質攝入均衡。
曾有一位年輕女性患者BMI正常但長期疲勞、脫發,檢查發現鐵和維生素B12嚴重缺乏。原來,她長期依賴“健康沙拉”(醬料、高糖、高脂)和代餐奶昔(含大量添加劑),導致營養失衡。調整飲食結構后,癥狀明顯改善。因此,即使是看似健康的食品,若含有“垃圾因素”(如高糖醬料、人工添加劑),仍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更多內容詳見5月22日新民晚報第8版“健康新知”
再次提醒,“垃圾食品”并非單指某類食品,而是指營養密度低、含有害成分、長期攝入可能損害健康的食品。食品中的“垃圾因素”(如過度加工、高糖高鹽、有害添加劑)才是關鍵問題。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學選擇、合理搭配、適度攝入,而非簡單地將某些食品貼上“垃圾”標簽并完全禁止。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代謝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劉光偉
原標題:《新民·健康新知|“垃圾食品”并非單指某類食品,“垃圾因素”才是問題關鍵》
欄目編輯:馬丹 文字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制圖 圖片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劉光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