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揪心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綿陽市游仙區信義鎮家合村村民楊清虎的老宅被挖機推倒啦!
楊清虎和妻子在上海打工,為了能隨時看看家里的老人,特意在老家樓房裝了監控。可誰能想到,4 月 30 日下午,他通過監控竟看到一臺挖機無情地將自家老宅推倒。這可把他急壞了,趕緊打電話給 15 社社長靳益財,結果靳益財也一臉懵,說沒人通知他要拆房子。等靳益財趕到,老宅已經變成一片平地。楊清虎無奈之下撥打 110 報警,還和妻子連夜趕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派出所先說 “是交通局拆的”,等楊清虎再找交通局和信義鎮政府,又變成了修路施工隊 “誤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2008 年地震后,楊清虎在老宅旁新建了 410 平米的新房。按政策,易地重建后應拆除老宅,村社此前也通知過楊清虎。2024 年 12 月 13 日,家合村還召開大會,明確 “一戶多宅” 中危房和土坯房不納入補償范圍。4 月 30 日上午,村委會給部分村民補償,下午施工方就開始干活,結果誤把楊清虎家老宅給拆了,原因是他們以為楊清虎家也已經補償過了。
不過,楊清虎也有自己的說法。他說老宅在 2017 年就分給了分戶的兒子,而且兒子因生意虧損沒來得及在老宅基地上修建。去年兒子結婚本打算修繕,又因鎮上說修路要占宅基地才沒動工。
好在今天傳來最新消息,雖然楊清虎的老宅不符合補償政策,但施工方誤拆確實有錯,目前雙方已經達成和解。“誤拆”事件雖已和解,但背后折射出的基層治理問題仍值得深思。在城鄉發展進程中,如何平衡政策執行與群眾權益,成為一道現實考題。
一方面,政策落地需要更精細化的操作。施工方僅憑“以為已補償”就貿然動工,暴露出信息核驗流程的漏洞。若能建立“拆除清單”雙簽字制度,由村委會和施工方共同確認每一戶情況,或許就能避免此類烏龍。另一方面,政策宣傳也不能止于“開會通知”。像楊清虎家這樣存在分戶、繼承等復雜情況的家庭,相關部門應主動上門解讀政策細節,而非讓村民自行消化文件。
值得關注的是,事件中村民的“監控維權”方式頗具啟示。數字技術正在為弱勢群體提供新的維權途徑——當楊清虎通過手機目睹房屋被拆時,實時影像成為關鍵證據。這提示基層部門應當適應“鏡頭下的執法”,用更透明的工作流程接受監督。
更深層看,此類矛盾往往源于政策剛性與民生柔性的沖突。按規定“一戶一宅”原則雖明確,但像楊家因兒子經濟困難暫未建房的情況,是否可以考慮設置彈性過渡期?基層治理既要有“拆危房”的決心,也要有“聽民聲”的耐心。
眼下,各地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但推土機開動前,或許該先開一場“民心聽證會”。只有將政策溫度傳遞到最后一公里,才能讓村民不再擔心“人在外地,家被誤拆”。希望這樣的事情以后能越來越少,大家都能在和諧、有序的環境中生活。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圖文打卡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