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探店
,544
這家店是朋友推薦給我的。
大概是剛開年的時候,她跟我說了這家店,說是自己吃了很多次,奉為私人食堂。
中間一忙,就忘了。昨天下班,人和天氣一樣昏昏沉沉,想吃一口冰冰涼涼的蝦油雞,于是想起了這家店。
夏天吃蝦油雞可開胃了。
他家的蝦油雞,油汪汪的表皮,亮晶晶的皮凍,每一層皮和肉間都有腌漬的汁水。
光是看著,就知道味道差不了。
迫不及待,我夾起一塊蝦油雞。在嘴巴觸碰到雞皮的一瞬間,那股冰涼像電流般流向舌尖。
微微蹙一蹙眉頭,再輕輕咬下,彈嫩的雞肉下,陣陣的咸鮮如海浪層層推涌,最后泛起一絲回甘。
“好嫩??!”
心底有一個聲音突然響起。
咀嚼間就能嘗出來,雞肉不散,雞有雞味;問了之后果然用的是獻雞。
蝦油的鹵味也不沖鼻,就是連吃兩塊會覺得有點咸。配上米飯就正好了!
標題的這句話,是老板說的。
乍一聽口氣很大吧?但能這么說,源于做了30多年餐飲的底氣。
老板是個老廚子,18歲在華僑飯店做廚師,后來開了這家店,不做宣傳,來吃的都是回頭客。
“店里基本上的客人,我都叫得出名字。”
我回頭一看,才發現來吃的的確都是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或者爺爺奶奶。
仔細聽,除了后廚傳來隱約的鍋鏟聲,就只剩下此起彼伏的杭州話。
沒有掃碼點餐,每一道菜都貼在墻上,有些放在明檔的冰柜里,看到什么就點什么。
老板其實很熱情也很隨和。
點菜的時候,老板看我站在那里選了很久,于是就笑咪咪走過來說:“都是家常菜,嘗嘗看就好了?!?/p>
越是好吃的店,老板總是越謙虛。
糾結之下,我還要了一道紅燒魚籽魚泡和一道三丁甜豆。
魚籽魚泡,和豆腐一起炒,加了蒜片和大蒜去腥。
魚籽不松散,用舌頭輕壓之下,有幾顆還會爆開,像爆珠一樣。
整一塊送進嘴里,香腴糯綿,回味帶著一點點的辣。
魚籽和魚泡都很新鮮,完全沒有異味。整道菜的調味就是正常的紅燒口,味道并不重。
魚泡的口感是很奇特的,軟嫩與彈性并存。
吸飽了湯汁的魚泡就好像在嘴里跳舞一樣,不論是下飯還是下酒都是極好的搭配。
我最喜歡吃的是這道紅燒魚籽魚泡里的豆腐。
豆腐已經燉煮得微微發爛,入口即化,孔洞間的湯汁里滿是魚籽的鮮美。
腌制與紅燒之間,有一道清口的菜制衡就顯得恰到好處。
三丁甜豆,就是青豆與筍丁、火腿丁和胡蘿卜丁一起炒。
看似簡單,但吃過一口之后,一定會被青豆的清甜擊中,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青豆既脆又嫩,吃進嘴里要用牙齒破開,里面的汁水隨即流出來。
之后,你便能感受到那種清甜。
那種甜,不似甜品般直接,而是如幽幽春風,慢慢拂過舌尖。
飯店的隔壁,緊鄰著一家面館。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兩家店的名字是一樣的。
于是你就能看到,很多來店里吃飯的客人,都會從隔壁打包一份面來。
我也有樣學樣,要了一碗片兒川。
看這碗片兒川的第一印象,就覺得是“正規軍”。
雪里蕻、冬筍片、肉片,混著熱騰騰的湯頭,香氣慢慢竄上來。
面用的是堿面,勁道,有韌性。頭幾筷照例生硬,看看面條芯,中間一點白。
湯很鮮,只有薄薄的一層油飄在上面,屬于味濃色清的那種。
我就這樣,一口面條配著杭幫菜,從天亮吃到了天蒙蒙黑,心里很滿足。
寫到這里,我去翻翻稿子,發現自己寫過的,真正只做杭幫菜的館子,其實并不多。
但每一位采訪過的杭幫菜廚師都說過差不多的話:“我做的菜就是杭州家常菜。”
是啊,除了刻意外,哪還有純純杭州菜。
所謂的“湖上幫”“城里幫”都已水乳交融……杭州菜就是一個不斷吸納的有機整體。
而在那些正宗與不正宗的爭論之外,我關心的,自然是好不好吃罷了。
本圖文版權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