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嘗試了5次,綠茶餐廳終于圓了自己的上市夢。
綠茶餐廳的老家杭州一直被調侃為美食荒漠,如果在社交平臺“求推薦好吃的杭州特色美食”,那么可能會得到如下答案:
巴比饅頭,一家速食連鎖包子鋪。
這次綠茶餐廳費勁心力也要上市,堪稱餐飲界最倔強IPO,也為杭州老家多加了張美食名片。
這幾年,堪稱是中國餐飲洗牌最快的年代,倒閉的、破產的、改命從頭再來的餐廳比比皆是。
但綠茶餐廳卻大張旗鼓的開店,2022-2024年綠茶餐廳分別開出47家、89家及120家新店,2024年幾乎是平均三天開一家新店的速度在擴張。
從杭州西湖畔到北京SKP,從一線城市到小縣城商業街,綠茶餐廳的擴張速度像極了瑞幸咖啡的“互聯網式狂飆”。
只不過,如今的綠茶餐廳跟過去的風光卻很難相提并論,不少人調侃綠茶是“帶病上市”,食客們也總會反復思考兩個相同的問題:
曾經排隊2小時的網紅頭牌,為何現在打不過新網紅?自己花了200-300元吃到的,究竟有多少是預制菜?
其實,“帶病”上市的綠茶餐廳,也許是最清楚自己病癥的人。
排隊兩小時的網紅鼻祖:
火到被山寨集體盯上了
判斷一個品牌有多火,比排隊更有說服力的一個現象是:
看看這個品牌到底有多少山寨貨。
早期的綠茶餐廳,由于商標遲遲沒注冊下來,山寨店開遍全國各地,逼的綠茶不得不開發布會,一次次宣布向全國30多家山寨綠茶提起訴訟。
最抽象的是在美食之都廣州,2016年時廣州共有6家綠茶餐廳,其中1家真綠茶,其余5家全部是“山寨貨”。
一家餐廳為何能火爆成這樣?
這就不得不提到綠茶餐廳非常聰明的一點,偷師快時尚品牌。
2004年,綠茶創始人王勤松和愛人在杭州西湖邊開設了一家青年旅社,內部設有餐廳,招待著南來北往的“背包客”,口味很受大家歡迎。
因為旅社旁邊就是一篇茶園,“綠茶”之名由此而來。
2008年,“綠茶青年旅社”演變成了“綠茶餐廳”。
綠茶在當時非常大膽的搞了個極致反差:早在2014年,綠茶平均每家餐廳的裝修成本高達500萬元,江南園林、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看起來愜意極了。
但與這高昂的裝修成本相對的卻是便宜的價格,5元的拍黃瓜、十幾元的牛排骨炒年糕...人均50-60元左右就可以讓大學生下館子搓一頓。
綠茶餐廳深諳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法則:菜品命名充滿網感,“面包誘惑”、“綠茶烤雞”自帶社交貨幣屬性,這些如今依然霸榜的初代網紅菜,成了綠茶的招牌。
作為典型的快時尚餐廳,綠茶餐廳開始跟Zara、優衣庫一樣頻繁上新品,更是將年輕人的好奇心吊了起來。
2010年王勤松就決定將第二家分店開在了北京,結果綠茶餐廳再一次被市場認可,每次排隊的陣仗都讓同行羨慕。
除了打穿性價比,綠茶餐廳還開辟了一條獨特的賽道:融合菜。
作為一家杭州誕生的餐廳,綠茶并沒有把自己局限成杭幫菜。
在綠茶餐廳,雖然你能吃到龍井蝦仁、西湖醋魚,但同時也有湘菜剁椒魚頭、川菜毛血旺、客家茄子、粵式招牌菜面包誘惑,甚至芝士土豆、芝士蝦等西餐。
如果八大菜系都不合胃口,在綠茶還能吃到定勝糕、老長沙大香腸這種街頭網紅小吃。總之,甭管什么口味,到綠茶總能包容你。
到了2023年,綠茶集團在國內中式餐廳品牌中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一年的收入超過38億元。
“中餐標準化之王”:
成也預制菜,敗也預制菜
不過,當綠茶餐廳試圖用工業化思維改造中餐時,也付出了同質化的代價。
快時尚餐廳想要賺錢最根本的法子還是要“快”。
快速的出餐上菜、快速的翻臺、快速迎接下一波客人,以高翻臺率來獲得更多的流量賺錢。
王勤松曾在采訪時自曝,“對于別的餐廳來說,可能客人坐滿就賺錢,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滿客之后翻臺才開始賺錢,這就跟麥當勞、肯德基快餐一樣。”
為了快和標準化,這兩年綠茶餐廳發生了兩件事,也塑造自己2.0版新人設:
第一件事兒,就是把自己逼成“上新狂魔”。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綠茶分別推出172個、168個和203個新菜品,這頻率幾乎達到了每2天便有一道新菜問世。
如此頻繁更新菜品,且要支撐數百家直營門店的出品,靠后廚現學現炒現賣是不現實的,那綠茶是怎么降低難度的?
答案是:跟食品加工廠交朋友,打造成流水線模式。
比如,其招牌菜綠茶烤雞,僅需要廚房員工以預制醬包腌制雞肉,然后放入烤箱烘烤便可上菜。
甚至早在2018年以前,綠茶餐廳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模式。曾經一家綠茶餐廳,有位顧客購買了甜品“面包誘惑”,結果吃到一半發現面包里面長綠霉了。
隨后這家店店長就表示,面包誘惑是公司統一做好統一配送過去,店鋪直接加熱就上桌了,商品可能是保存的過程中出了問題造成的商品變質。
這些年,跟綠茶餐廳合作的第三方食材加工廠超過了190家,用工業化的方式實現菜品的標準化;根據招股書,綠茶集團前五大供應商皆為食材批發/食材處理商。
第二件事兒,則是“預制菜魔法”失靈。
去年,商場許多用預制菜提效的餐廳都紛紛迎來了“反噬”。
雖說預制菜是降本增效的神,但“外賣、堂食中使用了預制菜卻沒有告知顧客”成為了被廣泛投訴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就點名批評,指出這損害了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
去年315前后,有記者臥底杭州綠茶餐廳后廚發現,該餐廳售賣的“佛跳墻”是預制菜,但既未標注“預制菜”字樣,也沒有主動告知顧客。
有顧客花了200多在綠茶吃飯,結果菜端上來全是冰的;還有人發現綠茶盤子酒精燈成了標配,現場熱給你看...
去年7月24日,證監會對綠茶餐廳食品安全以及預制菜占比情況進行了問詢,要求綠茶餐廳說明食品供應鏈具體模式和預制菜占比——這相當于直接戳破了綠茶“無預制菜”的口號。
盡管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知,連鎖餐飲企業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屬于預制菜。
但據界面新聞報道,綠茶目前還沒有自營的中央廚房,而是通過第三方食材加工及直接采購的模式實現菜品的標準化。
所以,綠茶依然難辭其咎。
顧客最崩潰的不是自己選擇吃泡面,而是花錢吃一份昂貴的面,結果等來的卻是一份泡面。
要想刷存在感
先得讓顧客找到價值感
如今,擺在綠茶餐廳面前最尷尬的問題是——數量變多了,但存在感卻更低了。
有人說,無論想吃什么,可能都不會想到去綠茶,因為沒什么特色。
甚至雖然這次成功上市,但綠茶餐廳自身幾大關鍵數據,都病癥不輕:
日均客流量從2018年的809人銳減到2024年的477人,甚至在大本營華東區域,翻臺率已探至2.82次的行業低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五次沖擊上市,如今才拿到牌照。
在沖擊上市的過程中,綠茶餐廳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想盡辦法創新。
比如,這兩年漢服拍照爆火,綠茶餐廳就專門提供了漢服和免費妝造,吸引女生邊吃飯還能順便拍照發朋友圈。
還在不同餐廳花高價打造了顏值頗高的主題:桃花船宴主題可以坐在船上吃飯,書院主題仿佛置身江南幽靜書院、清風竹影主題把餐廳搬進一片片竹林中...
但這些創新的終極悖論在于:它越是跟餐飲不沾邊,就越難制造讓人上癮的復購。
隨之而來的,是綠茶過去留住大學生們的性價比優勢也在喪失。
同行們紛紛使出降價大法討好年輕人:海底撈推出了66單人火鍋套餐,必勝客2025年新菜單打出“30款產品,全線降價”,慫火鍋發出“認慫公告”,所有菜品及鍋底起售價都降到10元以下。
而綠茶餐廳一份粉絲裹蝦39元、牛肉誘惑58元、芝士蝦68元,不僅根本擠不進“窮鬼菜單”,味道更談不上高端。
盡管上市,但中餐與西餐的底層邏輯差異,決定了綠茶餐廳這場豪賭充滿變數:
而今天很多網紅餐飲店,正在用工業化的完美交換那一口稍縱即逝的鍋氣,這場交易是否劃算,或許只有未來能給出答案。
而事實是,即使去年綠茶推出了203個新菜品,如今排在推薦榜前面的依然還是面包誘惑、烤雞這些“老演員”。
在餐飲行業,真正抗打的從來不是規模,而是對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
流量能捧紅爆款,但只有口碑能留住復購。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