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都柏林,中餐早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街角的中餐外賣,還是頗具規模的中餐廳,中華美食似乎已然“融入”了這座城市的味覺體系。
然而,翻開歷史的扉頁,我們會發現這段旅程其實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一群初來乍到的華人,用熱鍋熱炒、糖醋和咖喱,在異國他鄉開辟出了一片屬于中國胃的小天地。
1957:第一家中餐廳誕生
1957年1月,東亞餐廳在Lower Leeson街71號開門營業,成為都柏林歷史上第一家中餐廳。當時的媒體記者Patrick Campbell回憶道:“走進Leeson街一棟老房子,從門廳望去,看不出餐廳在哪,結果誤打誤撞推開門——竟直面廚房。”
也許正是這樣一種“家常感”,讓這家新開的餐廳逐漸俘獲了都柏林人的胃和心。
另一位早期中餐拓荒者是Chan先生,上世紀50年代末,他在O’Connell街創辦了Luna餐廳。據他的孫子回憶:“那時中餐被視為異國珍寶,糖醋排骨、咖喱雞風靡一時,經常門口排長隊。”
令人驚喜的是,Luna餐廳的原址至今仍在營業,如今它名為“天府家宴”(Fujiyama),由一個川菜世家接手,經營著都柏林最正宗的川味餐廳,延續著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中餐傳奇。
時間來到1961年,Tony Choy在Wicklow街12a號開設了The Universal餐廳,不僅帶來更多傳統正宗中餐,還推出了“多道中式晚宴”,吸引了不少美食愛好者。《愛爾蘭時報》更是在1964年將其譽為全市最佳中餐廳。
盡管后來更名為國際大酒樓,并在2012年關閉,但在上世紀60年代初,它無疑代表了中餐在愛爾蘭的品質躍升。
繼國際大酒樓后的2013年,“嘉盛”接手重新開業,憑借堅持使用本地新鮮食材與傳統港式手藝,迅速贏得食客口碑,多次被評為“愛爾蘭最佳點心餐廳”,至今依然穩健運營。
不僅如此,嘉盛還不斷擴展其品牌版圖,收購了位于都柏林15區的知名中餐廳“茗閣”,并升級為全新品牌“嘉盛樓”,成為都柏林南區港式美食的新地標,為這座城市注入更濃郁的中式煙火氣。
然而,并非所有餐廳都能順利生存。Pagoda(1961年開業)因衛生問題在1962年被迫出售。上海飯店也因法律糾紛僅維持一年半左右。
盡管遭遇起伏,中餐并沒有退出都柏林人的生活。此后,越來越多的中餐廳和外賣店開始涌現,逐漸構建出今天我們熟悉的中餐版圖。
從1957年的“廚房探險”到今天街角熟悉的外賣紙盒,這段歷史的每一頁,都是一代又一代華人創業者用心血和醬油寫就的故事。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都柏林吃的中餐是哪一家嗎?還在開嗎?快來留言告訴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