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逝世已近30年,曹禺先生的許多作品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經典話劇《雷雨》被一再演繹,幾乎每年都在全國各地上演,人們以這種方式時時刻刻紀念著這位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話劇大師。
曹禺出生在天津市,出生不久全家就從小白樓附近搬到了位于河北區民主道的萬公館,也就是如今的曹禺故居紀念館所在地。這座公館記錄了曹禺童年成長的笑聲,少年求學的足跡,以及青年開始創作的筆跡。
故居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并非中式建筑,而是一座充滿了意大利風情的西式洋樓。前后共兩座,紅色和米色協調搭配,外觀看上去緊湊而玲瓏。
故居內保留了原有家具、舊物等,同時開辟有展室,通過珍貴的照片、手稿、書籍等資料詳細介紹了曹禺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創作過程等方面。
曹禺原姓萬,其父萬德尊是當時留洋歸國的知識分子,做過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后賦閑在家,吸食鴉片,導致家道中落。從故居的規模和室內略顯局促的布局也可看出后來曹禺的生長環境并不十分優越。
有人說苦難成就作家,這一點在曹禺先生身上得到了驗證。無論幼年的喪母之痛,還是少時的家道中落,都對他的性格和后來的話劇寫作風格有很大影響。
尤其是童年隨父親和繼母去宣化的經歷更是讓曹禺終身難忘。彼時其父任宣化鎮守使,一家住在宣化府,一層深過一層的院落、陰森的衙門刑獄,嚴酷的軍法官都成了他的童年“夢魘”。
雖然面積不大,故居的室外環境卻特別好,處處可見綠樹青草,樹木長得高大茂盛,爬墻虎四處攀援將整面墻壁覆蓋,空氣靜悄悄的,仿佛整座故居都被施了魔法正在沉睡。
帶著時光印記的故居中有著《雷雨》里“周公館”的影子,曹禺就是在這里創作了經典話劇《雷雨》。如果喜歡話劇,不妨打卡曹禺故居紀念館,向這位大戲劇家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