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優雅的宮廷芭蕾舞劇,那《北歐人》就是一場在泥漿里摔跤的維京版《復仇者聯盟》。
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用9000萬美元的預算,拍出了一部讓文藝青年顱內高潮、普通觀眾昏昏欲睡的“北歐神話說明書”——它像一塊混著血漿的凍土蛋糕,咬一口冷得牙顫,但回味又帶著詭異的甜腥。
這部被稱為“北歐版《哈姆雷特》”的電影,實際上比莎翁的原著更“野生”。
故事原型來自12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傳說,莎士比亞的憂郁王子在這里被改造成徒手撕狼的維京猛男,臺詞從“生存還是毀滅”變成了“我要用你的腸子織毛衣”。
而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母親古德倫,更是將“母愛變質”演繹成一場倫理驚悚大戲,讓觀眾直呼“這劇情比冰島火山還燙嘴”。
故事始于10世紀的冰島,北歐王子阿姆雷斯親眼目睹父親被叔叔菲約爾割喉奪權,母親古德倫被擄為妻。
年幼的他僥幸逃生,跟著海盜團練就了一身腱子肉,二十年后化身“復仇狂戰士”,帶著女巫預言殺回故土。
然而,真相卻比北歐的極夜更黑暗——母親早已黑化成“北歐版瑟曦”,不僅策劃了丈夫之死,還試圖與兒子上演一出倫理大戲。
這不是《哈姆雷特》,而是《哈姆雷特》的“野生祖宗”。
莎士比亞的優柔寡斷被替換成單線程的暴力輸出,復仇的正義性也被解構為“連環仇恨的惡果”。
當阿姆雷斯在火山口與宿敵赤身肉搏時,你甚至會懷疑自己看的不是史詩片,而是《斯巴達300勇士》的北歐分勇。
若論好萊塢最讓資方頭疼的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絕對名列前茅。
這位靠低成本恐怖片《女巫》《燈塔》封神的導演,首次操刀大制作就暴露了“反商業”本質:為拍維京人襲擊村莊的4分鐘長鏡頭,他硬是NG了25次,逼得攝影師想轉行送外賣。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全程跟組,連符文雕刻都要按公元10世紀的款式復刻。
女武神牙齒上的黑點不是菜葉,而是象征身份的“牙紋”;兩只渡鴉的設定源自奧丁的信使傳說。
艾格斯的電影美學,堪稱“暴力版國家地理紀錄片”。
冰島的冰川被他拍得像奧丁的冰箱,演員的毛皮大衣糙得能刮下二兩泥,連妮可·基德曼的盛世美顏都被刻意“做舊”成了飽經風霜的腌菜。
從血肉橫飛的“維京廣場舞”到火山口的裸身肉搏,每一幀都像北歐神話課本的插畫活了。
冰島赫克拉火山的實景拍攝,讓“地獄之門”的意象撲面而來。
斯卡斯加德貢獻了職業生涯最“獸性”演出,妮可·基德曼用5分鐘獨白詮釋了什么叫“母愛變質”,而安雅·泰勒-喬伊則成了全片唯一的光——盡管她的角色被吐槽為“復仇路上的充電寶”。
葬禮儀式、巫術占卜、尸鬼傳說——堪稱維京版《人類學入門》。
投資9000萬,全球票房僅6300萬,堪稱“用愛發電”的教科書案例。
《北歐人》像一塊棱角分明的冰島玄武巖——愛的人贊它“史詩感拉滿”,恨的人罵它“又臭又長”。
它不適合追求爆米花爽感的觀眾,卻能讓歷史迷、神話控和美術生集體顱內高潮。
當阿姆雷斯在火山口高舉長劍,嘶吼著“Valhalla!”時,你仿佛看到羅伯特·艾格斯在銀幕后冷笑:“看懂了嗎?
沒看懂就對了,這可是拍給北歐諸神的電影!”
《北歐人》
導演:愛德華·貝爾格
演員:費利克斯·卡默雷爾 / 阿爾布雷希特·舒赫
年代:2022 豆瓣:8.5
前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