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個水果狂熱愛好者,堅信“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各類水果更是從不忌口,一天能吃好幾斤。
最近,他常感覺腹部隱隱作痛,起初沒當回事,直到疼痛加劇,才慌慌張張趕去醫院。醫生詳細詢問他的飲食情況,小李如實相告自己水果攝入量極大。醫生聽后,判斷腹痛正是過量吃水果惹的禍。
小李一臉疑惑:“水果不是對身體有好處嗎?”醫生解釋,水果雖富含營養,但過量食用,尤其是像他這樣不辨體質、不加節制地吃,會加重脾胃負擔。水果多性偏寒涼,大量食用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從而引發腹痛。
小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水果雖好,也得適量。此后,他嚴格遵循醫囑,控制水果攝入量,腹痛癥狀也逐漸消失。他明白了,養生需科學,切不可盲目跟風,過度依賴某一種食物。
中醫不建議吃水果?
中醫并非不建議吃水果,而是強調根據個人體質、季節等因素適量食用。
中醫理論中,水果被視為具有不同性質的食材,有寒、熱、溫、涼之分,且不同味道暗藏玄機,如酸味開胃但易滯氣,甘味補虛但過量易生濕等。例如,寒涼類水果如香蕉、雪梨、西瓜等,過量食用易傷脾胃陽氣,虛寒體質者需慎用;溫熱類水果如龍眼、荔枝、櫻桃等,甘平類水果如蘋果、葡萄、木瓜等,性味平和,適合多數體質,但溫熱類水果過量食用也可能導致燥熱。
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疾病等因素,給出相應的水果食用建議。例如,陽虛質者宜選溫熱性水果,如桂圓、榴蓮等,以溫補腎陽、補益心脾;陰虛質者宜選涼潤之品,如桑葚、梨等,以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痰濕質者應避開甜膩、助濕生痰的水果,如芒果、荔枝,可選擇健脾利濕的柚子;濕熱質者需清熱利濕,可適量食用西瓜翠衣(西瓜白色部分)涼拌或山竹等。
此外,中醫還強調吃水果的“天時地利”,如飯前半小時適量吃點山楂糕等開胃水果,可刺激胃液分泌、提升食欲,但胃酸多、有胃潰瘍者飯前不宜吃酸水果;飯后1小時左右吃水果為佳,此時食物初步消化,進食水果既避免空腹不適,又能借膳食纖維促胃腸蠕動,加速排殘渣。同時,果汁去渣后失去纖維,糖分濃縮易傷脾生濕,因此不建議將果汁作為養生飲品。
水果真的別隨便買!勸你一定要注意這2件事
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購買水果時若不加以留意,可能會買到品質不佳甚至有安全隱患的水果。下面這兩件事,大家在買水果時一定要注意。
1. 警惕“問題”水果,避開健康陷阱
- 打蠟水果:部分商家為提升水果賣相,會使用工業蠟。工業蠟含鉛、汞等重金屬,長期攝入會損害神經系統、腎臟。購買時可用紙巾擦拭水果表面,若紙巾有淡紅色殘留,可能是工業蠟。也可聞氣味,若有刺鼻異味需謹慎。
- 催熟水果:一些商家為提前上市獲取更高利潤,會使用乙烯利等化學物質催熟水果。催熟水果口感差、營養低,還可能殘留有害物質。購買時可觀察水果顏色是否均勻、有無斑點,自然成熟的水果顏色更自然,有輕微色差。
- 腐爛水果:有些水果局部腐爛,有人會切掉壞的部分繼續吃。但腐爛水果可能已產生展青霉素等有害物質,會擴散到整個水果,即使切掉腐爛部分,剩余部分也可能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2. 挑選新鮮水果,保障營養與口感
- 看外觀:新鮮水果色澤鮮艷、表皮光滑,無斑點、蟲眼和明顯損傷。例如,蘋果表皮應紅潤有光澤,無皺縮;香蕉表皮金黃,無黑斑。
- 摸質地:輕輕按壓水果,感受其軟硬程度。成熟的水果通常有一定彈性,不過硬也不過軟。如橙子,按壓有輕微彈性,說明成熟度適宜;若過硬可能未成熟,過軟則可能過熟甚至腐爛。
- 聞氣味:新鮮水果有自然的果香。如芒果成熟時有濃郁香甜味,若氣味淡或有異味,可能品質不佳。
買水果時多留意這些方面,才能選到健康又美味的水果,讓水果真正為我們的健康加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