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兩個月,想著法的對中國發難,如今,他已經不再滿足于打打關稅牌。開始玩起了“罰單戰術”,目標瞄準了中國造船業。
眼看著中國船廠的訂單量已經天天爆單,市場份額接近75%,特朗普這才坐不住了,想以此來打壓中國造船業,重振美國造船業。
誰曾想這次中國早就做好準備,特朗普罰單剛下,中國這邊迅速祭出《反外國制裁法》作為回應。這下該輪到特朗普傻眼了,8年過去了,我國早已不像從前一樣任人宰割。
那么,特朗普這次是否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這次又為何有如此迅速的應對?
特朗普的"罰單戰術"
回顧特朗普上一任期,他對中國可沒少下手。2018年3月,他以"301調查"為由,對價值約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國隨即對等反擊,對同等價值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特朗普非但未停止貿易打壓,反而不斷擴大征稅規模,最終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全面加征關稅。
更過分的是,特朗普還把矛頭指向我國科技企業。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對伊朗和朝鮮的制裁規定。這一禁令差點讓中興倒閉,最終中興支付了14億美元的罰款才得以繼續經營。
2019年5月,更大的雷霆落在了華為頭上。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公司與華為做生意。這一打擊比中興更嚴重,因為華為當時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在5G技術上更是領先世界。
失去了美國供應商后,華為不得不加速自主研發,雖然手機業務受到重創,但也迫使中國加快了芯片等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步伐。
金融領域同樣未能幸免。特朗普政府不斷收緊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的審查,導致多家中國公司放棄或推遲了美國IPO計劃。2020年,他甚至威脅要將所有不符合美國審計標準的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交易所摘牌。
這些措施對中國經濟確實造成了一定沖擊。貿易戰導致中美貿易額在2019年下降了14.6%,一些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被迫裁員或轉型。科技禁令迫使華為、中興等公司重新調整全球戰略,同時也給上游供應商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
但特朗普最初設想的"迫使中國就范"的目標并未達成。相反,這些打壓措施反而激發了中國加速科技自主的決心。華為開發了鴻蒙操作系統,中國芯片產業獲得了空前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國產替代"成為熱門詞匯。
如今重返白宮,特朗普似乎決定故技重施,但這次他瞄準了中國的另一個優勢產業——造船業。今年初,他的團隊放出風聲,計劃對中國造的船只或與中國有關聯的船隊收取高額港口費,最高可達每艘150萬美元。不僅如此,那些手中持有中國船只訂單的船東也將面臨至少100萬美元的罰款。
"我們要重振美國造船業!"這是特朗普團隊的口號。在他們眼中,這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畢竟,美國軍方一直擔心在可能的沖突中,美國過度依賴外國船只會成為致命弱點。
但問題是,美國真的能在短時間內重建自己的造船能力嗎?
美國造船業衰落已久,不僅缺乏足夠的造船廠和熟練工人,連基礎設施都跟不上。曾經繁榮的港口城市如巴爾的摩、費城,如今的造船能力已經大不如前。美國最大的商業造船廠——費城造船廠,年產量與中國大型船廠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想要從零開始重建這樣一個復雜的產業鏈,哪是幾年內能完成的事?特朗普的這一招,看似威猛,實則更像是一種不顧現實的意氣用事。
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朗普這一政策一出,美國國內航運業和進出口商都炸了鍋。要知道,當前全球近六成的商船都是中國造的,美國如果真的對這些船只征收高額費用,那將直接影響98%進入美國港口的集裝箱船。
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運費暴漲。一艘載滿集裝箱的貨船駛向美國港口,突然被告知要繳納150萬美元的"進場費",船東會怎么做?當然是把這筆費用分攤到每個集裝箱上,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這意味著什么?從中國進口的玩具、電子產品、服裝、家具等將變得更貴。美國消費者已經在高通脹中掙扎了好幾年,如今又要面臨新一輪物價上漲,這無疑會引發更多民怨。
不僅如此,美國出口商也會遭殃。以農產品為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大豆、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嚴重依賴海運出口。如果船東因為害怕高額港口費而避開美國,這些農產品就可能滯銷。
工業產品出口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德國、日本的鋼材可能不再愿意運往美國,美國的煤炭、化工產品可能找不到船只運往海外。有報道稱,一家美國煤炭公司手握價值1300億美元的出口訂單,但因為這項政策的風聲,已經有船東開始猶豫是否接單。
特朗普還提出"美國貨必須用美國造的船運"的要求,這聽起來很"愛國",但現實是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船只來滿足這一需求。美國造船廠產能不足,即使開足馬力也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建造足夠的船只。
在此期間,美國出口商怎么辦?就讓貨物堆在倉庫里發霉嗎?
最諷刺的是,特朗普想通過這種方式保護美國就業,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如果船只不再??棵绹劭?,那么碼頭工人、物流從業者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小型港口城市的經濟可能會因此陷入蕭條,失業率上升。
中國22條法規重拳回擊
面對特朗普的這一招,中國沒有坐以待斃。3月24日,國務院迅速簽發了《反外國制裁法》實施規定,22條硬核條款明確表示:誰要是敢用自家法律欺負中國,中方就有權采取對等措施,包括凍結資產、限制交易等。
這套反制措施出臺的速度之快,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政府的應變能力?!斗赐鈬撇梅ā芬幎ǖ膽獙Υ胧┫喈斎?,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或禁止相關人員和組織入境;凍結、封存、查封、扣押在中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禁止或限制相關人員和組織與中國境內的組織、個人進行交易、合作等活動。
這些措施針對性極強,直指那些在制裁中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個人和機構。與特朗普政府的"大水漫灌"式制裁不同,中國的反制措施更像是"精確制導",瞄準的是關鍵節點。
拿造船業來說,美國的造船巨頭如通用動力電船系統公司、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等,都在中國有業務或合作伙伴。如果它們支持特朗普的港口費政策,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中國市場上寸步難行。
中國的反制不僅僅是針對特朗普的港口費政策,更是對美國長期以來單邊主義行為的一種系統性回應。多年來,美國習慣于以國內法對其他國家實施長臂管轄,例如通過"二級制裁"懲罰與伊朗、俄羅斯等國有業務往來的第三國企業。這次中國明確表示:這種單邊霸凌行為不會再被容忍。
中國船廠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建造高質量的船只,這是實打實的競爭力。以建造一艘標準的集裝箱船為例,中國船廠的造價通常比美國低30%至40%,交付周期也更短。這種效率優勢使得全球船東紛紛選擇中國船廠下單。
特朗普想通過行政命令打壓中國造船業,但他低估了中國產業鏈的韌性和深度。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造船產業集群,從鋼鐵制造到零部件生產,再到最終的船只裝配,每個環節都有堅實的基礎。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集中了大量造船企業和配套供應商,形成了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這不是一紙行政令能夠撼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