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一次訪談中,俄羅斯軍事專家亞歷山大·葉西金坦率地表示:美國在面對中國的崛起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且這種恐慌是美國在過去未曾體驗過的,以至于到了后背發涼的程度。
那么,葉西金為何會如此斷言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恐慌?這種恐慌背后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美國極力打壓,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全球力量原本的平衡正在逐漸發生改變,如今的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而且還不斷顯現出超越美國的勢頭。
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地位,也對原本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構成了挑戰。
美國作為長期以來的霸權國家,自然對這種變化感到不安,因而這幾年才千方百計打壓中國,目的就是為了阻止中國的崛起。
近些年來,美國運用了多種手段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在貿易領域,美國頻繁地對中國的商品征收高額關稅,試圖截斷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妄圖以此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
在外交領域,美國也是極盡打壓之能事。同樣是最近幾年,美國四處拉攏盟友,構建反華陣線,試圖在國際上孤立中國,阻止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除了在貿易和外交領域的施壓,美國和盟友還在中國周邊地區頻繁地進行軍事挑釁。不過美國這些手段雖然給中國帶來了一些挑戰,但并未能阻擋中國崛起的步伐。
其實美國的這種恐慌情緒背后,反映的是它對中國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的焦慮。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可有目共睹,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的發展更是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今年5月5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由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撰寫的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施密特詳細闡述了近些年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
施密特指出,盡管中國在科技領域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部分領域已經可以與美國并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在施密特看來,若美國渴望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持續領先,就必須摒棄“美國永遠領先”的過時想法,因為全球科技格局正在經歷著變革。
為闡述自己的這一觀點,施密特還以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為例。18年前,蘋果公司已經發布了初代iPhone,而中國尚未建立成熟的智能手機產業鏈,網民數量也遠不及美國。因此當時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只能作為技術模仿者存在,嚴重低估了中國的潛力。
可如今中國的發展成果卻直接打了西方國家的臉,中國的電商行業不斷刷新全球交易記錄,物流體系也隨著電商發展日益完善,快遞業務量更是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施密特在其文章結尾部分發出警告,如果美國無法團結各方力量,集中資源進行科技創新,那么一個由中國主導的科技時代即將到來。
但美國高層似乎并沒有把施密特的警告當回事,非但沒有集中資源進行科技創新,反而變本加厲在科技領域打壓中國。
近年來,美國為了抑制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頻繁采取諸如將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等手段,特別是在高端芯片領域,美國更是試圖通過技術斷供來給中國科技產業造成壓力。
可美國帶來壓力非但沒有阻礙中國科技創新前進的步伐,反而激發了中國企業的創新潛能,成為推動技術自主研發的強大動力。
在被美國打壓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還成功突破了高端芯片等關鍵技術的封鎖,逐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對抗中國策略失誤,特朗普政府內外交困
在科技領域,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舉措未能奏效,而特朗普挑起的關稅戰更是同樣以失敗告終。
4月2日,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征收高額關稅來削弱中國經濟實力,但此舉低估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超級大國,憑借自己廣闊的內需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自然有著非凡的抗壓能力。因此中國才能做到在被美國的經濟打壓下,依然能夠保持穩定。
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以加征關稅為手段的政策,其實是忽視了市場自身的運行規律,使得特朗普的做法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速了美國制造業向外遷移,從而形成了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隨著關稅戰的不斷升級,美國企業面臨巨大的運營壓力,成本急劇上升,這些增加的成本最終全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導致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大幅上漲。
生活成本的飛漲不僅給普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嚴重侵蝕了特朗普政府的民意基礎,導致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可見美國民眾對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社會矛盾也在逐漸加劇。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特朗普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
他們意識到,繼續加征高額關稅不僅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反而會進一步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于是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動,開始與中方進行談判,尋求和平解決貿易爭端。
在多輪艱難的談判后,雙方最終達成了共識,美國決定停止加征新的高額關稅。這一決定標志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調整,也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之前的策略失誤。
特朗普政府的轉變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一種妥協。有學者認為,這種妥協是美國在全球力量格局變化下的一種無奈選擇,正是這種無奈選擇促使中美兩國從對抗走向對話,以尋找新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25-05-07:事關中國,谷歌前CEO做了個判斷
澎湃新聞:2025-05-15:俄專家:中國軍工創新已超越俄式設計,但俄精英仍對合作心存疑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