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由撰稿人 楊曉龍
圖片:楊曉龍
孩童時,姥爺總愛給我講歷史故事。他口中那些傳統文化與國學典故,讓我聽得入迷,仿佛我們之間從未有過年齡的隔閡。后來,奶奶也常給我講往事——她是舊時農村少有的識字女性,她的二哥更是滿腹經綸。小時候去他們家,一老一少總能聊上大半天。還有媽媽的大姐夫,那位教書育人的老先生,我總愛纏著他問東問西。如今,這些親人都已離去,可他們的言談笑貌,卻深深烙在我的記憶里。
中學時,我尤其愛歷史。高中歷史老師蘭瓊女士待我如子,那時條件艱苦,她總騎著自行車穿行校園,而我總追著她問個不停。至今我們仍保持著聯系,這些生命中的溫暖相遇,讓我始終心懷感激。
(笑)我的理科成績實在“不盡如人意”,但歷史卻給了我另一片天地。此刻我正站在五原縣——這座河套平原上的農業小城,人口不過27萬,卻因肥沃的土地孕育出全國聞名的河套小麥粉和向日葵。若你八月來訪,金黃的葵花海會鋪滿地平線,那景象堪稱震撼。
這里的故事,繞不開一個名字:馮玉祥。
1926年的秋天,這位將軍在五原振臂一呼,率部加入革命洪流。那座簡陋的誓師臺,就此將西北小城與中國近代史緊密相連。彼時山河破碎,馮玉祥以“救國圖存”為信念,讓五原成為時代轉折的注腳。
抗戰歲月里,他更是奔走呼號,動員民眾,以赤子之心守護家國。從五原誓師到烽火年代,這位將軍的身影始終與民族命運交織。而今天的五原縣城中心,馮玉祥廣場的銅像仍靜靜矗立,見證著小城的變遷。
如今的五原,早已不同往昔。農業與畜牧業蓬勃發展,街邊店鋪里地膜、種子、農機具琳瑯滿目。我在這里結識了幾位從五原走出的博士生,他們在頂尖實驗室為科技事業奮斗;更多年輕人則奔赴全國各地求學。但小城的底色未變——傍晚巷尾飄來的酸菜燉粉條香氣,早餐鋪現炸的糖麻葉,還有家家戶戶灶臺上那碗筋道的燜面,都是最樸實的幸福。
臨走前,我想為這片土地送上祝福:愿巴彥淖爾的天永遠湛藍,愿河套平原的麥浪年年豐饒,愿五原、烏拉特三旗、磴口的鄉親們平安喜樂。至于還未踏足的杭錦后旗,且留給未來的緣分吧。
2025年5月22日 記于五原縣馮玉祥廣場
——自由撰稿人 楊曉龍
責任編輯:周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