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建楠 編輯袁暢
梁文鋒,又有了新動向!
這個在幾年前創立深度求索公司,推出DeepSeek大模型的年輕人,在2025年初震動了中國上下。
但在這前后,他都始終保持著低調,一如他率領的那個推出DeepSeek大模型的AI技術團隊——除了偶爾嶄露頭角的論文,業界對他和他們的了解,并不比半年前多了多少。
但可以想見的是,這支團隊一定在默默的發力,持續攀登新的高峰。
日前,一則不起眼的招聘信息,或許透露了這支年輕團隊的一個新方向。
——醫療。
DeepSeek招聘醫療實習生
資事堂注意到:DeepSeek的母公司深度求索公司日前在招聘平臺持續發力人才引進。
除了常規的算法研究、程序設計等領域。2025年5月,在不少實習生招聘平臺上都出現了“DeepSeek招聘數據百曉生(醫療方向)實習生”的需求。
按照相關招聘要求,這個實習生崗位,需求是醫學背景的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
一周工作四天以上,實習工資日薪超過500-580元每天。
以此累計,正常的“滿勤”實習生,每月大概率收入過萬元。
獨特的“數據百曉生”崗位
“數據百曉生”是梁文鋒團隊長期招聘的一個崗位。
早年,他創立的量化投資團隊“幻方量化”就長期招聘這個崗位,如今的AI公司深度求索(后簡稱,DeepSeek團隊)也在招聘這個崗位。
在最新的招聘需求中,DeepSeek團隊提到:
“我們相信,AGI 是數據x算法x算力的完美實踐,是科研+工程+組織的優雅藝術。
我們正在尋找并長期培養優秀的數據百曉生,與我們一起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如果你對AGI有濃厚的興趣,如果你想在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初創環境中展現你的才華,那么請不要猶豫,加入DeepSeek,與我們共同在AGI征程上“深度求索”吧!”
來自對該崗位有所了解的人士的信息,所謂的數據百曉生崗位,其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完成文本語料標注等工作,并與AI工程師進行合作提升大模型的能力和反饋質量。
這個崗位既是模型的tutor(導師),通過對涉及模型的能力解構建構、評估流程建設、訓練數據準備等,教會模型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對齊人類的偏好。也是模型和產品的橋梁,更是AI原生世代的管培生,備受深度求索公司重視。
新的“方向”
無論是梁文鋒早期的業務重心量化投資,還是如今的大模型,都包含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技術特征。因此,他對數據的重視可想而知。
而承擔“模型和產品的橋梁”任務的數據百曉生崗位,正是處理數據的一線崗位。他們受到重視當然可以理解。
而這些崗位的下一步“微妙變化”,也某種程度透露出,DeepSeek團隊下一步的發力方向。
資事堂查閱了相關崗位的招聘要求,直到一年前,深度求索招聘的“數據百曉生”,當時的招聘啟事顯示,應聘者“專業不限,實習經歷不限,歡迎各個專業的同學”。
而顯然,這次的“醫療方向”實習生,包含了不一樣的設定和需求。
盯緊“醫療專才”
通過,深度求索公司最新招聘需求,外界可以發現,該團隊對相關實習生的要求并不是以往的“泛泛而談”,“熱烈歡迎”。
在數據百曉生(醫療方向)的招聘需求里,相關實習生的招聘門檻,包括:
其一,醫學專業背景,本科高年級或者研究生學歷;
其二,對于語言模型有深入使用經歷,對模型的回答質量有自己的審美;
其三,會寫python代碼,擅長撰寫大模型Prompt;
顯然,這個入選要求是醫學專業+代碼能力。
入職后,具體做什么呢?
深度求索在招聘信息中指出:
和研發人員一起,提升DeepSeek的醫學方向的專業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提升模型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專業化醫療咨詢問答,減少醫學問答的幻覺,提升聯網搜索體驗等等。
AI醫療“方興未艾”
另外一個關鍵信息值得注意:DeepSeek招聘的上述職位是醫療方向,并非醫藥方向。
通常,醫藥側重藥品,圍繞“用什么治”,而醫療則側重“怎么治”,涉及診斷、治療、護理等醫療服務。換言之,在DeepSeek的發力方向上,醫療(治療和服務)這塊的投入優先級更高。
事實上,在年初DeepSeek爆火之后,確實有不少大型醫藥機構和主管部門開始積極將AI應用于醫療環節中。
中國科技部主管的中國科普網,在2025年3月發文稱:據不完全統計,DeepSeek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的超90家知名三甲醫院實現部署。其中,“三甲醫院”是中國醫院等級評審中最高級別的醫院,代表醫療水平、服務質量和管理能力均為最優。
此外,一篇題為《DeepSeek重塑中國三甲醫院醫療體系》的英文分析文章,提及了多家知名醫院的案例。
其中提及:上海瑞金醫院實現病理組織切片自動分析,每日處理3000張切片,支持與影像/基因等多模態數據聯合診斷。
又如:深圳華南醫院則運用于泌尿科AI系統快速檢索證據,并生成個性化治療方案。
再如:柳州人民醫院實現了自動化細胞識別與血象分析。
這些積極的運用案例,是否是DeepSeek未來會加強醫療方面人工智能研發的一個原因?
解決“醫學問答幻覺”
此外,在DeepSeek此次招聘中,還提及一項總要的工作內容描述——“減少醫學問答幻覺”。
這也非常令人關注。
實際上,人工智能工具出現后,通常用戶會遇到“幻覺”問題,即AI生成虛假、誤導或捏造的信息。
顯然,由于事關大眾健康,醫學方面的幻覺,其副作用更大。
一些研究文章顯示,醫療領域的“幻覺”表現通常包括:
用戶咨詢癥狀、藥物、治療方案時,AI虛構醫學數據,并給出錯誤診斷建議等情形。
也就是:AI在問診者面前“信口開河”,但又顯得老神在在,另詢問者無從分辨。
此前,華南一家都市報曾提及:一家醫院的接診醫生遇到,被大模型幻覺耽誤了救治的兒童父母。了解后發現,在孩子初發癥狀之時,其父母通過手機端AI問診平臺自行判斷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參考網絡建議居家用藥。結果導致孩童肺部炎癥范圍擴大的情形。
一些權威醫療雜志也提出過類似關注。《中國衛生雜志》在今年3月刊文提出:“醫院借助AI看病,誤診了誰負責?”的疑問和討論。
如果上述招聘信息背后確實是DeepSeek正在努力發力醫療方向的人工智能的話。那或許也是國內AI機構積極介入、有所作為,讓科技更好服務社會和大眾的一個嘗試。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