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長寧區新涇鎮發布《社區生境花園建設管理指南》。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確認,這是上海首個對社區生境花園建設、運維、項目保障等各環節提出具體操作路徑的建設管理指南。社區生境花園是長寧區首創,也是新涇鎮的區域特色之一。目前,新涇鎮已建成五個社區級生境花園、一個校園級生境、一座生境博物館和一個社區級生物多樣性體驗中心。其中,樂頤生境花園曾作為唯一入選社區案例,獲評COP15“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記者注意到,此次《指南》提出的項目資金籌措渠道,為如何解決生境花園“運維難”提供了參考。新涇鎮社會工作辦公室主任阮永昌解釋,生境花園的維養成本一般在每年兩萬元左右,主要用于維護和更新設施設備、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通常,社區生境花園的第一筆建設資金由區政府投入,但在后續運維中政府更多起到引領、撬動作用,這就需要更多社會資金的進入,“支持運行良好的社區生境花園,成為不少企業展現社會責任的方式。生境花園則通過讓企業冠名等做好事‘留名’的方式,提升其顯示度、社會美譽度,增加其積極性”。他說,新涇鎮目前在新涇社區基金會中劃出專項,用于接收捐贈給生境花園的公益資金。鎮域內的生境花園都可以申請該資金,由鎮政府審核后決定是否給予保障。《指南》發布現場,上海農商銀行長寧支行向新涇社區基金會捐贈公益資金,上海農商銀行正式冠名生境博物館。
不過,這種籌措方式很考驗生境花園持續維系影響力、知名度的能力。為此,新涇鎮還探索了屬地資源支持的方式:如部分居民區結合居民對生活環境提升的需求,收取專項物業費,用于社區生境花園;也有居民區嘗試從公共收益中撥出部分資金;還有居民區的物業公司從其年度預算中劃撥一部分資金,用于生境花園運維……
“此外,新涇鎮還嘗試過檢察院公益訴訟罰沒金,生態損害修復賠償金等資金進入社區基金參與生境花園建設,頗受好評。”阮永昌將該《指南》描述為1.0版本,“當下雖然社區內有不少志愿者,但普遍年紀偏大。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志愿服務,給生境花園發展提供更多新鮮思路值得進一步求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