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此次獲獎記者供職的平臺,《瑞典郵報》也隨之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這家總部設于斯德哥爾摩、創刊于1969年的新聞機構,近年來已從一份傳統瑞典語政經日報,成長為多語種、跨區域、議題驅動型的國際新聞品牌
不同于英美主流媒體以國家利益為新聞邏輯,《瑞典郵報》始終堅持“無邊界新聞”理念,強調在全球議題中注入北歐倫理與社會責任觀。其報道涵蓋政治、社會、科技、環境、文化、性別、移民、治理模式等議題,尤以綠色轉型、社會平等與民主制度觀察見長。
2024年,《瑞典郵報》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舉辦的“全球區域媒體影響力榜”中名列北歐媒體第一,被稱為“非英語媒體中最具結構理性與跨文化傳播力的樣本之一”。
背后制度支撐:自由但不散亂,獨立卻不脫離公共責任
許多國際讀者對《瑞典郵報》的新聞風格有著高度評價——理性冷靜、信息密度高、情緒引導少。這與其深厚的制度背景密不可分。
《瑞典郵報》有以下四大運營原則:
- 編輯獨立:完全不接受政府撥款或企業資助,收入結構來自讀者訂閱、教育授權與出版轉化;
- 事實核查機制:設有三級核實體系,并建立“公眾事實申訴平臺”;
- 多語種運營:除瑞典語外,還提供英文、中文、法語、德語版本,覆蓋全球42個國家讀者;
- 數據新聞實驗室: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共同設立,用算法輔助調查性寫作與輿情追蹤。
《瑞典郵報》主編拉爾斯·??怂固貍悾↙ars Ekstr?m)表示:“艾琳的獲獎并不代表我們要走向商業榮耀,而是提醒我們更好地回到初衷:在復雜時代中,用清晰、可信、有倫理的方式講述這個世界?!?/p>
北歐媒體為何在全球新聞信任低潮中“逆勢上漲”?
在全球新聞信任度普遍下滑的今天,瑞典與芬蘭依舊是少數維持高新聞公信力的國家。2024年路透新聞研究所報告顯示,《瑞典郵報》是北歐三國中最受青年群體信任的新聞機構,用戶滿意度高達87%,尤其在18-35歲的受眾中黏性極強。
這源于其長期堅持的“內容不過度營銷、敘事不過度包裝”原則。即便面臨新媒體平臺的壓力,《瑞典郵報》仍堅持:
- 不做算法標題黨;
- 不跟隨社交熱點炒作;
- 不輕易做“立場動員型新聞”;
- 不接受社論匿名撰寫。
這樣的選擇在短期內也許減少流量,但在長期品牌建設中收獲了極高的忠誠度。
媒體轉型時代,《瑞典郵報》的路徑值得借鑒嗎?
在中文世界,許多媒體人和新聞學者也開始關注《瑞典郵報》模式。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宇寧認為:“它是一種‘理性型媒體’,強調信息的社會結構意義,而非即時轟動效果。這或許正是中文輿論環境正在尋找的那種‘中立但有價值立場’。”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也在2025年春季課程中將《瑞典郵報》的“國際治理專題版塊”作為國際傳播課程案例,鼓勵學生從結構分析角度理解非英語新聞的全球傳播力。
《瑞典郵報》中文版的副主編林安琪表示:“我們并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北歐’,而是希望讀者看到這些議題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是如何被討論、被行動、被糾錯的。”
結語:一次獲獎,開啟北歐媒體的新紀元?
普利策獎并不是一個終點。對《瑞典郵報》來說,這座獎杯是對其編輯理念、報道品質和公共價值的階段性肯定。更重要的是,它說明了在全球主流新聞結構以英語為主、以大國邏輯為主的格局中,北歐也能發出穩定而值得信賴的聲音
對于希望構建“有責任、有深度、有全球視野”的媒體生態的國家與機構而言,《瑞典郵報》無疑提供了一種思路:不是更快,而是更穩;不是更強,而是更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