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寫長篇小說《農歷》開始,到2018年在海口電視臺錄制《郭文斌解讀〈弟子規〉》,對中華文化的功能性,越來越體會深刻。看過《農歷》創作談的讀者都知道,我渴望寫這么一本書:
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薦給孩子讀的書,又是天下孩子推薦給父母讀的書;它既能給大地增益安詳,又能給讀者帶來吉祥;進入眼簾它是花朵,進入心靈它是根。我不敢說《農歷》就是這么一本書,但我按照這個目標努力了。
為此,我用了整整12年時間。2011年參加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在最后一輪投票中名列第七。這個成績,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了。對于當時一個非著名作家來講,緊跟張煒、莫言、畢飛宇、劉震云、劉醒龍等大家之后,也算是一樁奇跡了。180部參評作品,60位評委,六輪投票,最后獲得提名,對我來說,真是非常滿足了。為此,有許多出版社約稿,希望我能寫第二部,沖擊下一屆“茅獎”。當時,還真動心了。開始寫《農歷》的姊妹書。但是寫到一半,我就停下了。
《郭文斌解讀<弟子規>》,郭文斌 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因為就在那一年,我的生命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連我自己都無法明確的價值沖動,大于寫出一部長篇,大于沖擊茅獎,那是什么呢?
讀過拙著《尋找安詳》的朋友知道,就在那一年,《尋找安詳》的發行出現了井噴狀態,提前預訂書的火爆局面,讓出版社應接不暇。說明安詳已經成為時代剛需。
這讓我開始思考文化的功能。一天,一位《尋找安詳》的受益者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是現場感那節幫她走出恐懼時,我突然明白,文化一定要讓百姓能用、愿用、常用、廣用。必須像大米面粉一樣成為百姓必需,像陽光空氣一樣讓人離不開。為什么有那么多傳統文化淹沒于歷史之中,而中醫卻活了下來,就是因為中醫能夠回應生命第一關切,是百姓的必需。
之后,我接二連三地得到反饋,有幾位重度抑郁癥患者,在讀完《尋找安詳》后,大為好轉。找我的家長成幾何級數增加,把我帶進了之前我不知道的“生活”。我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一種全新的、可操作的、功能性的“文化”。怎么辦?
推薦大家看《尋找安詳》是種辦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閱讀解決問題。此前幾年,我曾經在一些學校和單位講“孔子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就是想把當時在人們看來高高在上的圣賢智慧對接到日常生活中。但是實踐了一段時間,發現《論語》好是好,可操作性不夠。怎么辦?就在各種典籍中尋找方便百姓操作的,能夠像幸福說明書一樣的讀本。最后,我的目光落在《弟子規》上。
當我決定講《弟子規》時,有一種聲音問我,一位作家,要講《弟子規》了,是不是太降低身價了?正在猶豫之間,老天給我賜了一位小寶貝,在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真是沒有哪部經典,像《弟子規》這樣方便我“教育”孩子。媽媽叫他,他沒有反應,我就來一句,“父母呼,應勿緩”;挑食,我就來一句,“對飲食,勿揀擇”;媽媽還沒有吃,他已經動手了,我就來一句,“長者先,幼者后”;便后不洗手,我就來一句,“便溺回,轍凈手”;看完書,亂放一起,我就來一句,“讀看畢,還原處”。越來越感覺到《弟子規》是大智慧,是把真理可操作化的難得之作。
就到全國去講,果然受到大家歡迎。消息傳到海口電視臺,就有了我們的合作。節目一出來,更是得到人們的好評。被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播出,被學習強國總網推送,被好多學校引進課程,甚至被一些致力于鄉村振興的志愿者整理成書,用內部書號出版。近年來,“尋找安詳小課堂”以它為教程,做降低抑郁率、離婚率、犯罪率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寧夏日報、寧夏電視臺等全國多家媒體報道。
簡裝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后,截止目前,已經十次重印。
現在,它的精裝典藏本,將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在此,向為此書策劃、編輯付出了大量心血的何志明社長、陳浪主任和各位編輯表示衷心感謝,也為這本書的出版發行付出心血的各位仁者表示衷心感謝!
更要向作者李毓秀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本文選自《郭文斌解讀弟子規》后記,作者系寧夏文聯主席、作協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