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南通,有一座跨越百年的文化殿堂——南通市圖書館。它不僅是城市的文化記憶載體,更以獨特的松弛感與包容性,成為市民心中“最治愈”的閱讀港灣。從張謇先生創辦之初的“全民學習場所”到如今智慧化、兒童友好的知識樂園,這座圖書館用書香與溫度詮釋了“松弛”的真諦:讓閱讀回歸自然,讓文化浸潤生活。
松弛之源“歷史與人文的共生”
1912年,張謇先生以“開啟民智”為初心捐建圖書館,奠定了南通市圖書館“不設門檻”的基因。百年來,這里始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讀者:木質書架沉淀著時光的溫潤,落地窗邊灑滿陽光的閱讀區,市民或倚或坐,捧書靜讀的身影與窗外森林花影交織,構成一幅生動的城市人文圖景。圖書館從不對閱讀設限,老人可以在這里翻閱泛黃的古籍,孩童能在繪本館席地而坐,年輕人則帶著筆記本電腦在自習區專注工作——這種多元共生的松弛感,讓知識真正融入日常。
兒童友好“在玩趣中生長的閱讀力”
作為全國兒童友好城市的文化地標,南通市圖書館將“無壓力閱讀”理念植入未成年人服務。5400平方米的少兒圖書館新館宛如童話世界:海洋城堡連接著書架,AI機器人穿梭推薦繪本,國學體驗區的打卡臺前總圍著好奇的小手。在這里,閱讀是一場游戲:“邊走邊讀”計劃帶孩子們在濠河畔朗讀詩文,“非遺體驗課”讓歷史觸手可玩,“我的地攤我做主”市集鼓勵青少年交換創意。圖書館甚至將“松弛感”延伸到鄉村——藍色“閱讀巴士”載著繪本駛入田野,志愿者們用帳篷、野餐墊在麥浪邊搭建露天故事會,年均服務2萬農村兒童。正如一位家長所說:“這里沒有必須安靜的壓迫感,孩子們的笑聲和翻書聲一樣被珍視。”
智慧賦能“不打擾的溫柔”
2024年投入的未成年人智慧閱讀空間,將科技轉化為“潤物細無聲”的服務:RFID智能書庫讓借閱像掃碼購物般便捷,可視化檢索屏讓找書變得輕松有趣。更獨特的是“閱讀數據畫像”系統——它默默記錄讀者的偏好,卻從不彈出打擾的通知。這種“隱形服務”理念延伸至線下:館員們化身“圖書管家”,用便簽為常客記錄所需;智能飲水機記住老讀者泡枸杞的溫度。技術在這里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營造松弛氛圍的巧思。
城市客廳“文化呼吸的自由場域”
南通市圖書館早已突破傳統借閱功能,成為市民的“第三空間”。清晨,退休教師在朗讀亭錄制方言故事;午后,媽媽們帶著孩子在親子閱讀區分享繪本;夜晚,自習室的燈光為備考青年點亮溫暖。這里每周上演的文化沙龍,從非遺香囊制作到科幻作家對談,總能讓不同年齡的讀者找到歸屬。最動人的松弛感或許藏在細節:雨天免費外借的彩虹傘、手工研磨咖啡自助機的“讀者專享價”、24小時從不停歇的“書閣南通”——南通市圖書館用包容的姿態告訴所有人:文化不必正襟危坐,學習可以自在如風。
從張謇時代的青磚小樓到如今智慧交互的文化綜合體,南通市圖書館始終踐行著“文化如空氣”的理念。它不追求網紅圖書館的炫目設計,而是以人性化服務織就一張溫柔的網,讓每個走進這里的人都能卸下壓力,在書香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這座百年老館證明:最持久的文化影響力,恰恰源于那份讓人舒展身心的松弛與從容。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