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錢能有多大事?”
對很多留學生來說,換匯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在越來越復雜的灰色匯兌鏈條里,這件小事,已經變成了騙子設局的突破口。
你以為省點手續費,結果可能是錢被騙了,賬戶被凍結了,最后還可能因為“協助詐騙”被立案調查。
下面這四個案例,是真實發生在留學生身上的“換匯代價”。
01▏她只是換了個房租錢,卻被警方協查
“我只是換了個房租錢,怎么就被警察找上門了?”
去年夏天,英國留學生木木在趕論文時,看到微信群里跳出一條換匯廣告:“7.8內部匯率,秒到賬,安全可靠。”
這比銀行的匯率高出近0.5個點。對方自稱是某金融公司員工,發來了工作證照片,還有一堆轉賬截圖,顯示交易成功記錄。她正好急著交國內的房租,圖省事也圖實惠,就加了對方微信。
她通過轉賬將5000英鎊打入對方提供的賬戶,不到十分鐘,自己的國內銀行卡上便到賬4.3萬元人民幣。流程快得出奇,她還一度覺得這種方式“比銀行還專業”。
她沒多想,這事就這么過去了。
直到一個多月后,她回國,在浦東機場準備取現時,銀行卡卻提示:“交易失敗,請聯系銀行。”
她撥通客服熱線,才被告知:賬戶已被警方申請司法凍結,原因涉及一筆協查資金。
幾天后,警方來電,通知她前往當地說明情況。
她帶上聊天記錄、付款截圖前往協查點配合調查。警方告訴她:那筆人民幣中,有3萬元是詐騙團伙從他人手中騙取的贓款,已被凍結。
哪怕她完全不知情,也必須將這筆錢原數退還。
02▏被騙20萬后,她幾乎崩潰
木木至少還收到了錢,而另一個留學生——L同學,連錢的影子都沒見到。
她是國內某大學的大四學生,已經快要畢業,規劃是順利拿到學位,暑假出去旅行,然后秋天去英國布里斯托讀研。但在這個看似平穩的留學前夜,她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詐騙。
圖源小紅書
一切始于一次刷小紅書。她看到一條“低匯率英鎊兌換”的帖子,價格誘人,評論熱絡,像是個經營已久、很有口碑的換匯賬號。她動心了,為了省幾千塊錢,加了對方的微信。
剛開始,對方還算“守規矩”,她先轉了人民幣,對方很快也截圖回傳了一張英國銀行的轉賬憑證,說錢已經打過去了。
但到了第二天,英鎊遲遲沒有到賬。
她去追問,對方說“機構那邊出了問題”,要給她退款。這時,對方把她“移交”給了一個自稱“某某速匯客服”的人,說是專門負責退款操作的“外匯平臺客服”。
這個“客服”通過語音一步步引導她操作,說要往一個虛擬賬戶打錢測試退款流程。“給虛擬賬戶打錢是會失敗然后自動退回的”,對方這樣說。她試著打了166元,確實失敗退了回來。
她當時心想:“人家說的果然很對”,于是放下了戒心。
隨后,對方換了一個“新賬戶”,讓她打5萬元,還強調這是中信等大銀行的正規賬戶。她想著要盡快把錢拿回來,就咬牙打了過去。
但這次錢成功匯出后,對方卻突然說她“操作順序有誤,系統自動收了款”,還繼續PUA她:“我們只是按流程走,你太情緒化不利于退款。”
她越急,對方越穩,說“只能再走一次流程,把所有的錢退回去”。
她信了,又轉了3萬。但由于卡限額操作被拖到了凌晨,她的狀態已經極度焦慮、意識模糊。對方說什么她就跟著做什么,完全喪失了判斷。
直到天亮,她的銀行卡被凍結,反詐中心打來電話,她才猛然意識到:自己被騙了,而且是徹底地被騙了。
“那是我出國前的全部預算。”她說,“我坐在天臺上很久,覺得自己這一年全毀了。我真的很想跳下去……”
03▏他按流程換匯,卻成了詐騙案件里的“嫌疑人”
比被騙錢、被協查更陰險的,是明明按約完成換匯,結果卻成了詐騙案件的“嫌疑中轉人”。
Z同學在歐洲留學,遇到一個陌生人加微信,說要把2萬元人民幣換成當地貨幣。他們聊了幾句,對方語氣急促,說是為了給孩子交房租。出于同鄉情緒和“舉手之勞”的心態,他答應了。
對方先把2萬元人民幣打到Z同學國內銀行卡賬戶,他也很快將等值外幣匯給了對方提供的賬號。流程規范,轉賬截圖都有,交易看起來毫無問題。
可幾個小時后,他國內的銀行卡就被凍結了。
警方通知他:你收到了涉案詐騙資金,需要協助調查。
更離奇的是——那筆2萬元,是“受害人”親自報警稱被騙的,而對方的口供顯示:“我被誘導轉賬,對方名字是Z同學”。
Z同學傻眼了:
“我說我能換2萬,對方就剛好‘被騙2萬’,金額、時間都對得上,誰能做到這么配合?”
他開始懷疑,這根本不是受害人,而是團伙內專門負責“出面報警”的“演員C”。
04▏對方不是騙子本人,而是另一個被騙的人
2023年5月,受害人A在某社交平臺聯系到“私人換匯”,對方報出一個遠低于市場價的匯率,還聲稱可以“當面交易,更安全”。
但到了約定地點,來的人卻不是騙子本人,而是另一個“中間人”——有可能是另一個被騙來“換匯”的人B。
騙子在微信上反復囑咐雙方:“別多說話、別提匯率,你們就直接對接打款就行。”
A心想,只要錢到賬就好;B則被告知“等到賬就給日元”。
結果A轉了7萬人民幣,卻不是轉給B;B沒收到錢,自然不給外幣。兩人一頭霧水,最終現場掰扯、甚至報警。
這種“錯位對敲”式騙局,本質上是兩頭騙。騙子不碰資金,靠制造錯配交易讓兩位互不認識的當事人互相誤認為對方是匯款人,從而完成一次‘無責任式詐騙’。錢沒了,外幣也沒了,受害人甚至不知道該報誰的警。
▍這些騙局,為什么總能得手?
這些騙局不復雜,甚至可以說很低級。可偏偏就是這種套路,能一騙再騙,從微信群騙到朋友圈,從留學生騙到上班族。
靠的不是技術,不是演技,而是一個最簡單的心理:
你相信了那句“好像挺劃算的”。
他們不需要技術,也不靠演技。他們只負責營造一個看起來“安全又劃算”的場景,讓你自己按下確認鍵。
我們寫下這四種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在真實世界里,換匯騙局的劇本不斷翻新,但開場白永遠一樣:
“兄弟,我這邊有個內部匯率,秒到賬,走不走?
留學生換匯避坑指南:如何避開騙局、協查和背鍋風險
? 所有換匯行為,優先使用正規渠道:銀行柜臺、手機銀行、Wise、Revolut、Western Union 等持牌平臺。
? 不幫陌生人中轉資金,尤其不要接收來路不明的大額轉賬。
? 所有換匯聊天記錄、付款截圖、賬戶流水保留至少一年,用于未來自證清白。
? 一旦賬戶凍結,第一時間聯系銀行打印流水、申請用章,并配合警方說明用途,爭取最小損失。
? 轉賬時備注用途:“學費”“生活費”“親屬支持”等明確字樣,有助于資金合法路徑的識別。
? 所有線下交易必須確認對方身份真實可核實,謹防“非本人到場”錯位騙局,避免在模糊交易中被當“跳板”。
? 所有“匯率特別優”“手續費全免”“秒到賬”的廣告都應視為高風險信號,不要因便宜放棄對流程的判斷力。
留學生私下換匯,看似只是省點手續費,卻可能踩進洗錢鏈條、詐騙劇本,甚至留下法律風險。
不管是換錢失敗、被騙跑路,還是被協查背鍋,真正承擔后果的,往往是最容易找到、最無法脫責的那一個。
別輕信“高匯率”“秒到賬”“正規渠道”的說辭。
能寫進微信群和私信里的“內部優惠”,往往不是機會,是陷阱。
【案例說明】本文所述案例均根據多起真實事件整理改編,部分人物為化名,細節經隱私處理,旨在提升留學生群體對換匯風險的警覺。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