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這個名字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挺響亮的。12年前,他因為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棱鏡計劃”一夜成名,直接上了美國政府的通緝名單。逃亡多年后,他在俄羅斯落了腳,還在2022年正式入了俄羅斯籍。那么,這12年他都經歷了啥?現在過得咋樣?
愛德華·斯諾登,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伊麗莎白市。這哥們兒以前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干過,后來又給NSA的外包公司當技術員。2013年6月,他在香港把NSA的“棱鏡計劃”秘密文件捅給了《衛報》和《華盛頓郵報》,一下子把美國政府的監聽黑幕抖了出來。
“棱鏡計劃”是啥?簡單說,就是NSA從2007年開始搞的一個絕密監控項目。他們通過微軟、谷歌、蘋果這些大公司的服務器,直接收集全世界用戶的通信數據,啥郵件、視頻聊天、照片、文件傳輸,全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美國政府打著反恐的旗號,監聽范圍覆蓋全球,連普通老百姓的隱私都沒放過。斯諾登這一曝光,直接讓這事兒成了全球頭條,大家開始吵翻天:隱私權和國家安全到底哪個更重要?
這件事的影響可不小。全球老百姓炸了鍋,各國政府也開始對美國指指點點。斯諾登一下子成了焦點人物,有人叫他英雄,有人罵他叛徒。
曝光“棱鏡計劃”后,斯諾登知道自己在美國待不下去了。2013年5月20日,他借口治病請了假,帶著四臺裝滿機密文件的筆記本,從夏威夷飛到了香港。在香港,他用加密通訊跟媒體對接,把文件交出去后,6月9日公開了自己的身份,說自己問心無愧。
美國政府反應很快,馬上以間諜罪和盜竊政府財產罪起訴他,還取消了他的護照。斯諾登在香港的日子不好過,美國開始全球通緝他。他只能東躲西藏,盡量不露面。后來美國對香港施壓,要求引渡,斯諾登覺得香港也待不下了,就開始找別的國家庇護。他聯系了好幾個國家,但大多因為怕得罪美國不敢收留他。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出手幫忙。阿桑奇派了個助手叫薩拉·哈里森,去香港給斯諾登送錢和旅行證件,還幫他規劃了逃亡路線:先從香港飛莫斯科,再轉去南美。2013年6月23日,斯諾登上了飛莫斯科的飛機。可飛機剛落地,美國就把他的護照作廢了,他沒法再飛,只能被困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的過境區,整整39天。
那段時間,斯諾登過得挺苦,只能睡機場的休息室,吃點面包和水湊合。最后,俄羅斯看他怪可憐的,出于人道主義給了他一年的臨時庇護,他才算出了機場,開始在俄羅斯生活。
到了俄羅斯,斯諾登的生活慢慢穩下來。剛開始他沒啥錢,全靠外界的比特幣捐款撐著。不過他技術好,沒多久就找了個網站維護的工作,收入夠養活自己。俄羅斯這邊對他還不錯,2014年8月給了他三年居留許可,2017年又延到2020年,2020年10月直接給了永久居留權。到了2022年9月,普京簽了法令,斯諾登正式成了俄羅斯公民。
在俄羅斯,他的生活挺低調的。2017年,他跟女友林賽·米爾斯結了婚,后來生了兩個兒子。他平時不怎么拋頭露面,但也沒完全閑著。他當了自由媒體基金會的董事,經常通過視頻會議參加全球討論,聊隱私權、信息自由這些話題。偶爾在社交媒體上發點生活動態,但具體住哪兒、干啥,一般人也不知道。
這12年,美國一直沒放棄抓他,多次要求俄羅斯引渡,但俄羅斯壓根不理。美國抓了12年沒抓到,斯諾登反倒在俄羅斯扎了根,日子過得還算安穩。
斯諾登不光是自己逃亡那么簡單,他曝光的事兒對全球影響太大了。先說美國吧,他的爆料直接推動了2015年《美國自由法案》的出臺,限制了NSA的一些監控權限。全球范圍內,大家對隱私的關注度蹭蹭上漲,好多科技公司開始用端到端加密技術保護用戶數據。他的故事還被拍成了紀錄片《第四公民》,2015年拿了奧斯卡獎,還有個傳記電影《斯諾登》,導演是奧利弗·斯通。
再說國際影響,他的曝光讓各國對美國的信任打了折扣,尤其是歐洲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跟美國的數據共享協議。老百姓這邊,也開始關心自己的數字隱私,像“我的手機是不是被監聽了”這種問題,成了日常討論。
斯諾登的影響還不止這些。網絡安全、媒體自由、公民權利,這些話題因為他都被擺上了臺面。可以說,他一個人掀起了一場全球范圍的大討論。
2023年算起來,斯諾登在俄羅斯已經待了12年。從一開始的逃亡者,到現在有家有業,他的生活算是穩定了。有了俄羅斯公民身份,美國想引渡他基本沒戲,法律上他站穩了腳跟。工作方面,他靠技術吃飯,收入不愁,家庭生活也有了保障。
不過,他也沒完全閑著。雖然不常公開露面,但他還是會通過網絡發聲,繼續關注隱私權和信息自由。比起12年前那個孤身逃亡的年輕人,現在的斯諾登多了一份從容,但初心好像沒變。
有人說他背叛了美國,有人說他捍衛了自由,這爭議估計永遠停不下來。但不可否認,他的生活軌跡已經跟普通人不一樣了。在俄羅斯,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日子過得低調但不失意義。
斯諾登的故事聽著挺遙遠,但跟咱普通人其實挺有關系的。現在是數字時代,手機、電腦啥的都離不開,誰不怕自己的隱私被偷看?他干的事兒提醒咱,政府也好、科技公司也好,都有可能盯著你的數據。隱私這東西,不爭取就沒了。
再說,國家安全和個人自由這對矛盾,也因為他被擺到明面上。政府說監聽是為了安全,可安全到啥程度才算夠?老百姓的權利是不是就得讓步?這問題沒個標準答案,但斯諾登至少讓大家開始思考了。
對咱中國人來說,斯諾登的事兒也有現實意義。咱用微信、支付寶這些,天天在網上留痕跡,數據安全咋保護?雖然咱國家的環境跟美國不一樣,但隱私這事兒,哪兒都得重視。
斯諾登這人,評價兩極分化挺嚴重的。美國政府到現在還把他當叛徒,覺得他泄密害了國家利益。可在不少人眼里,他是英雄,因為他敢跟強權對著干,把真相告訴大家。這種爭議估計一時半會兒平不了。
現實來看,他在俄羅斯過得還行,但也不是完全沒壓力。美國沒放棄追他,雖然引渡沒戲,但外交上總有點摩擦。他在俄羅斯低調生活,可能也跟這有關,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另外,他雖然入了俄羅斯籍,但跟普通俄羅斯人比,他的生活還是有點“特殊”。畢竟是個全球名人,關注度高,行動上肯定得小心翼翼。
12年前,斯諾登用一場大爆料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從美國逃到俄羅斯,他從一個技術員變成了全球話題人物。這12年,他經歷了追捕、流亡,最后在俄羅斯安頓下來。現在的他,有家有業,生活平穩,還在為隱私權發聲。
美國抓了12年沒抓到,他卻在俄羅斯站穩了腳跟,這事兒本身就挺諷刺的。未來咋樣?不好說。他可能會一直低調下去,也可能某天再掀起啥波瀾。但不管咋樣,他的名字已經寫進了歷史。
對咱來說,斯諾登的故事不只是個傳奇,更是個提醒:數字時代,隱私和自由得靠自己守住。他用12年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個人也能改變點啥,哪怕對手是全世界最強的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