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二月,《中國青年》刊登了一篇非常特別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暑假歸鄉散記》,從文題上來看,這更像是一個學生對自己在家鄉生活的文字記載,而實際上也是如此,但是這篇文章當年在報刊上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很多人知道背后的故事之后,更是想要一睹這篇文章的真容。
因為這篇文章,是毛主席連續三次表示可以發表的文章,而文章的作者名字叫王桂芹,她與毛主席的女兒李敏,是同班同學,也同樣是好朋友。
這篇文章原本就是王桂芹的日記。
那么王桂芹的日記為什么會成為了文章被刊登在了報刊上面呢?
這其實跟李敏當時拿錯了日記本有關。
首先,先說回這篇刊登在《中國青年》的文章,這篇文章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存在,當年,王桂芹的《暑假歸鄉散記》由14篇日記組成,在這些日記里面,記錄了她1957年8月4日至8月17日在阜平縣農業合作社的經歷。
當時的她?只是學生,但因為這個普通的身份,讓人們看到了她用樸實的語言,描繪了勞動、鄉親互動和社會討論的點滴,展現了一個城市少女在農村的觀察與成長。
不過,這些日記始終都是王桂芹個人的心聲,即便當時的她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許多農民群體的想法,也反映了許多農民生活的日常,可這些事情一開始是沒什么人關注的。
所以,王桂芹的日記本是一份私人記錄,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她?卻因一次偶然改變了命運。
在?暑假結束后,她回到北京實驗中學。
學校組織同學到京郊參加秋收勞動,休息時,同學李敏?注意到王桂芹背包中的日記手稿。
于是,她向王桂芹提出,能不能看一看她的日記,王桂芹欣然應允,李敏隨后拿起了本子,她翻看了幾頁,覺得內容生動有趣,只不過,李敏?看入迷了,把?本子裝到了自己的書包里,跟?王桂芹的?本子調反?了?,這件事情她?是回到家才知道,在家的時候,李敏?繼續看這些日記。
而李敏?看完后,在晚飯時對父親毛澤東說:
“爸爸,我這里有篇同學寫的日記,很有意思,你能看看嗎?”
聽到李敏的這句話,毛主席感到好奇,于是接過日記,開始逐頁閱讀,看著這篇農業生活滿滿的日記,他不僅改正了日記中的錯別字,還在27處畫下圈,其中17處連畫3個圈。
最讓毛主席感興趣的是,王桂芹?在8月5日的日記中,她?寫到盼望人工降雨和莊稼豐收時的場面、對于這段文字,毛主席在段落旁畫了兩個圈。
而?當她描述雷雨中谷苗吸吮雨水的場景時,毛主席又重重地畫了一個圈。
隨后,關于修壩勞動的記錄中,王桂芹表達了不為工分、只為勞動的心態,毛主席連畫了3個圈。
這些文字,對于很多沒有經歷過農業生活的人來說,其實是很陌生的,包括現在看到這里的你,可能也不太能夠理解,王桂芹寫下的這些行為。
回看當年那篇文章,她的日記內容是這樣子的:
在8月5日的日記中,王桂芹描述了回鄉路上的見聞。
“火車經過田野時,她看到干旱的莊稼萎靡不振,心生感慨。她寫道:
假如能呼風喚雨,讓莊稼豐收,國家富強,人民安康,該有多好。就在她快到家時,天空突然降下雷陣雨。雨點打在身上,她感到一陣寒意,卻不自覺地看向田里的谷苗。谷苗在雨水中舒展,仿佛在甜滋滋地吸吮水分”。
王桂芹寫道:
“我淋濕了又算什么,只要莊稼長得好,比什么都強哩。雨啊,下吧,下個透吧!”
不難看出,她的文字流露出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豐收的期盼。
8月7日這一天的日記,記載了這件事情:
“王桂芹聽說合作社的社員要修筑水壩,她決定參加勞動。她找到好友,邀請她一同前往,但好友的母親和二大伯卻勸阻說:“外面日頭曬得火熱,你們受不了。”二大伯還說:“別去了,夠累的,連我都有點受不住,去也掙不了多少工。”
王桂芹卻堅定地回應:
“我不怕累,再說,我又不是為了掙工分,我是為了勞動和出汗。”她回到家中,向母親提及此事。母親支持她的決定,叮囑道:“去吧,嘗嘗什么滋味,別累壞了,但也別嬌氣。”母親還上下打量她一番,建議道:“干活要像個樣,把你的緞子褲和綢子衫脫下來,穿一套‘勞動服’,那才不顯得軟氣。”在母親的鼓勵下,王桂芹換上樸素的衣服,投入到修壩的勞動中。
8月10日這一天的日記,王桂芹在日記中寫到了一件特別的事:
她三年前曾答應為同學賈達黎做一雙鞋,但因學業繁忙,一直未能兌現。這次回鄉,她向母親提起此事。母親鄭重地說:“這么久了,還沒給她做,為什么不早說?我就不喜歡光答應不做的人,現在做吧!”在母親的督促下,王桂芹開始制作花鞋。
她在日記中反思:“我想,達黎絕想不到我這個假期會給她做鞋,也許她早認為我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了。永遠做個守信的人,永遠做個執行諾言的人!”
當她完成鞋子時,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除此之外,王桂芹的日記還記錄了其他生動的場景,她參加了社員大會,與鄉親們討論吃菜的問題,提出了如何更合理分配蔬菜的建議。她在地頭休息時,為不識字的鄉親們讀報紙,分享城里的新聞。
她還參加了一場關于“剝削”的辯論會,討論“從前地主雇長工是剝削,現在高級干部使勤務員、一般干部雇保姆算不算剝削”。她在日記中記錄了不同社員的觀點,表達了自己對公平與勞動的思考。
這些片段,宛如一幅農村生活的畫卷,勾勒出1950年代農業合作社的日常與精神風貌。
也是這些片段,打動了毛主席的內心。
這里面既有農業生活,又有農村人來到了城市之后的新思想和新變化,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回到家鄉的時候,也沒有忘記自己農民的身份。
所以,毛主席做了非常特別的舉動,那就是他在日記篇尾寫下批語:
“每年暑假回鄉一次,極為有益。此文寫得很好。住半個月不夠,最好住一個月。”
在篇首,他批道:
“此文可在報刊上發表。”
他還給女兒李訥和李敏寫下批語:
“李訥細看兩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兩遍。”
而?這些批語展現了他對日記的認可,也透露出他對青年教育的重視。
也是在毛主席的鼓勵下,這篇日記最終在1958年2月16日,《中國青年》第4期以首篇位置刊登了《暑假歸鄉散記》。
2月20日,《中國青年報》轉載了日記。毛主席的批語手跡也隨文章一同發表,引發了廣泛關注。
王桂芹的日記之所以能從私人記錄走向全國,與上世紀50年代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
50年代初,中國正經歷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農業合作化運動是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旨在通過集體勞動提高農業生產力,縮小城鄉差距。城市青年被鼓勵下鄉,參與農村建設,體驗勞動生活。王桂芹作為北京的學生,響應這一號召,回鄉參加合作社勞動。她的日記記錄了修壩、討論分配、讀報等活動,反映了城市青年與農村社會的深度聯結。
最重要的是,在?王桂芹?的?視線中,還有很多農村人互相交往和配合的場景,在社員大會上,鄉親們熱議如何分配蔬菜,這不僅是生活問題,也是集體經濟運行的縮影。
而毛主席對日記的重視,同樣與時代背景相關。
他在50年代倡導青年投身建設,強調勞動的價值和集體主義精神,而?王桂芹的日記展現了一個城市少女對勞動的熱情、對集體的認同以及對誠信的堅持,這些品質,與毛主席?所期望的社會主義新青年形象高度契合。
他的圈點和批語,不僅是對日記的肯定,也是對青年精神的鼓勵,通過推薦發表,他希望這本日記能激勵更多青年參與國家建設。
日記發表后,毛主席通過李敏?與王桂芹見面,建立了聯系,他關心王桂芹的生活,得知她患有疾病后,特意請專家林巧稚為她診治。
在王桂芹?成長的過程中,也有了毛主席對
她?的關注和幫助,在?王桂芹?長大之后,把她?當作晚輩的毛主席,還對她?的婚姻問題表達了關切,提供建議和支持。
也是因為李敏拿錯的這一次筆記,改變了王桂芹的人生軌跡,讓她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小作家”,只不過在文章刊登之后,她更懂得毛主席讓她發表這篇文章的深意,那就是讓她繼續熱愛勞動,繼續保持這樣的勤奮思想,最終才能感染周圍的年輕人,讓他們發光發熱,為國家做更多的現代化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