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離譜了!!!以后國際學生沒法入學哈佛了嗎?!
哈佛硬剛特朗普的新聞有了后續 (之前的新聞在)
特朗普政府于周四宣布,暫停哈佛大學招收未來國際學生的資格,并要求其現有的國際學生轉學以維持合法身份。
這新聞雖然離譜至極,但的確是真的!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厄姆(Kristi Noem)指示國土安全部工作人員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認證,這項認證允許大學招收外國學生。
國土安全部表示,除了禁止招收未來的國際學生外,“現有的國際學生必須轉學以失去其合法身份。”此項撤銷決定被稱為“支持恐怖主義行為”,最早由《紐約時報》報道。
根據哈佛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占哈佛總注冊人數的27%以上。
諾厄姆在社交媒體X上的聲明中表示:“本屆政府要求哈佛對其校園內滋生暴力、反猶太主義行為以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負責。”
她補充道:“大學招收外國學生并從他們的高學費中獲益,幫助自己填充數十億美元的捐贈基金,這是一種特權,而非權利。哈佛有足夠的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它拒絕了。”
CNBC已向哈佛大學請求就此舉發表評論,當前哈佛正與特朗普政府就校園內反猶太主義問題展開持續的爭論。
早在四月,諾厄姆就曾威脅要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當時,她警告哈佛大學,若不遵守聯邦移民法,其招收外國學生的資格將受到影響。
此外,政府在四月凍結了哈佛大學22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幾小時后,哈佛大學堅決拒絕了要求取消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項目的要求,并對國際學生進行思想意識的評估。
哈佛VS特朗普事件回顧
01 哈佛與特朗普政府徹底撕破臉
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4月11日。
那天,特朗普政府“誤發”了一封電郵,向哈佛大學開出一份幾乎不可接受的“整改清單”:
全面關閉與多樣性、公平和包容(DEI)相關項目;
提交招生與招聘數據接受審查;
就“校園反猶”問題進行徹查;
邀請第三方調查“意識形態偏向”院系;
配合審計、立即報告。
否則,立即斷供。
哈佛拒絕讓步,一周后就將聯邦政府告上了法庭,指其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和《聯邦行政程序法》。
02 特朗普政府的回應?加碼制裁。
5月13日,美國教育部長Linda McMahon親自寫信,正式通知哈佛:“請不要再申請聯邦經費——因為你不會再收到任何一分錢。”
與此同時,白宮的“打擊反猶主義特別小組”也公開發布聲明,指控哈佛是“反猶、種族歧視與思想灌輸的溫床”,還甩出了一句極具殺傷力的話:
“哈佛已不配再拿納稅人的錢。”
隨后,美國政府宣布再凍結4.5億美元撥款,并加速對哈佛研究項目的清退。
03 哈佛:對不起,我們不會閉嘴
面對步步緊逼,哈佛的態度從“審慎觀察”轉向“全面反擊”。
本周,哈佛在波士頓聯邦法院提交修正訴狀,不僅繼續控告聯邦政府非法凍結科研經費,還追加控訴:
白宮直接干預學術事務,違反大學獨立性;
教育部拒絕正常撥款程序,屬“政治性制裁”;
來自六個以上聯邦機構的“同步打壓”,具有明顯“組織性”;
白宮“反猶”指控失實,是政治工具而非事實調查。
哈佛特別強調,這些舉措將“嚴重破壞全球各地學生與學者的研究環境”,并“直接威脅美國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底線”。
04 哈佛校長的信:軟中帶硬,句句回懟
在法律動作之外,哈佛校長Alan M. Garber也在5月13日向教育部長回信,全文近3000字,語言克制卻字字不讓:
“我們與政府有部分共識,例如打擊校園仇恨、鼓勵思想多元,但我們反對用行政權力干涉學術治理。”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
他指出,哈佛早已啟動反猶對策、提升思想多樣性,設立了多個相關學術項目。
但他也強調:
“我們不會出于對不實指控的恐懼,而放棄憲法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
最亮眼的一句話或許是這一句:
“哈佛既非共和黨,也非民主黨;它不是任何意識形態的附庸,也永遠不會成為任何政權的傳聲筒。”
這不是辭令,這是宣誓。
05 特朗普政府為何盯上哈佛?
事實上,哈佛只是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大學長期矛盾的一個爆發點。
特朗普一直對“自由派精英教育體系”心懷不滿,尤其是以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為代表的常春藤盟校。
此次打擊被廣泛視為一場帶有懲罰性質的“文化戰爭”:
哈佛在加沙沖突問題上未能“站隊明確”,遭指“縱容反猶”;
DEI政策被保守派視為“歧視白人和保守派”;
招生政策仍舊納入“種族考量”,與特朗普政策主張背道而馳;
教師結構左傾、研究方向“政治正確”被認為背叛“中立科研”。
白宮找到了抓手:撥款。
用財政控制來推動政治服從,是最直接也最粗暴的方式。
但也最危險。
因為一旦成功,今天是哈佛,明天可以是任何一所“不聽話的大學”。
結語:不是哈佛的戰爭,是美國大學的保衛戰
在外界看來,哈佛“不缺錢”。
53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聽上去確實可以“自負盈虧”。
但別忘了,聯邦撥款不僅是錢,更是一種制度認可與學術生態的組成部分。
一旦政府開始用撥款來獎懲“意識形態正確性”,美國大學賴以生存的自由制度將被連根動搖。
哈佛這次沒有選擇沉默,而是走向法庭。
這場官司,也許打的是4.5億美元的撥款,但真正爭奪的,是誰能決定——什么才是“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更多后續新聞記得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