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志斌
牛津和劍橋,這兩座聞名遐邇的大學城,仿佛是攤開在時光里的兩卷厚重的詩集,每一頁都寫滿了歷史的韻腳與文化的芬芳。
書店里的學術煙火與傳奇
甲辰農歷四月廿一日,牛津是個雨天。一眾持傘人在牛津大學頒發學位的圓形大廳旁游走和拍照。我看到對面是個書店,便三腳兩步進了店,混合著油墨、皮革與舊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此是布萊克威爾書店,雖然不是集體行程中的打卡點,卻是我細致觀賞的牛津第一站。
布萊克威爾書店外景
這紙頁間的魔法迷宮,是一家著名的專業書店,面積很大,三層,墻面上有繪畫,有關圖書旁站立了易拉架,懸著有關某某書及其作者的宣傳介紹,有專門的二手書的營銷場所,有讓人坐讀的椅子,人在其內,便是坐擁書城了。我仰頭望去,穹頂的彩繪玻璃將一絲云光過濾成斑斕的光暈,在堆疊如山的書籍間投下流動的光譜,恍若置身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圖書館。專賣童書的地方布置得如兒童樂園,一位母親推著襁褓車在這里逛,小孩子已被從車里拎了出來,任他趴在地上,他面前鋪了許多童書。在供人喝咖啡的地方,七八個人聚在那里,像是正在進行中學術沙龍。游目所見,不禁感慨道:如今紙媒的境地慘不忍睹,這家書店卻如此繁華,真是不簡單。
店內藏書涵蓋人文、科學、藝術等學科,尤其以哲學、古典文學和珍本收藏聞名,堪稱“學者的天堂”。稀有的學術手稿和絕版書,吸引了全球研究者前來“尋寶”。但是,各種專業書的售價都很貴,有的專業書竟達到上千英鎊。我想專業書的趨高定價,可能是英國出版業撬動學術出版的普遍做法。
布萊克威爾書店是始建于一八七九年的老店。創始人本杰明·亨利·布萊克威爾因幼年患病導致腿部殘疾,無法從事體力勞動,轉而投身書籍行業。他僅以一百英鎊起家,將書店打造成了牛津的文化地標。二戰期間,書店在轟炸中堅持營業,甚至為躲避空襲的市民提供臨時避難所。店員們用黑布遮擋櫥窗燈光,繼續為讀者服務,此舉為世界各國實體書店的楷模,可圈可點。
布萊克威爾書店內景
許多名人與這家書店深有緣分,如以賽亞·伯林常在店中的“哲學角”與學者們激辯;《魔戒》的作者托爾金、《納尼亞傳奇》作者劉易斯都愛來此,兩人也會在書店旁的咖啡館討論創作。曾在牛津學習的克林頓,一九九四年成為美國總統后,重返牛津,在書店舉辦自傳簽售會,吸引數千人排隊。
布萊克威爾書店毗鄰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店中諾林頓廳是拍照打卡點。有趣的是,一則幽靈傳說以諾林頓廳為背景:每在深夜該廳會出現“翻書聲”,員工戲稱是十九世紀學者幽靈在尋找未完成的論文。雖為笑談,卻為書店增添神秘色彩。
布萊克威爾書店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牛津學術精神的化身。它的魅力在于將歷史、知識與現代活力融為一體,成為書迷心中“永恒的知識燈塔”。出版人如我者,能夠在此留下足跡,享受一段美好時光,實是殊勝因緣。
知識的渡口與永恒的嘆息
查韋爾河的水汽漫過赫特福德橋時,指尖觸碰到的砂巖紋路正被雨水浸透。這座哥特式廊橋橫跨河面,鐵窗間的風裹挾著一九一四年的回聲——傳說學生考試后會在此駐足嘆息,將年少的焦慮揉進流水,漂向泰晤士河的褶皺里。牛津的“嘆息橋”仿照威尼斯那座連接監獄與法庭的同名建筑,卻在此處化作知識的渡口,將課堂與世界、思辨與實踐的兩岸悄然縫合。
橋洞下的水流裹挾落葉,在石柱上撞出細碎的銀光。嘆息橋這道弧線,將赫特福德學院的新樓與舊樓連成一體。灰藍色石板被雨水洗得發亮,玫瑰窗欞投下的蛛網陰影仿佛折疊了兩個世紀的光陰。想象每一次拾級而上時,木板的吱呀聲與百年前學子匆匆的步履重疊——有人涂畫微分方程,有人將詩稿折成紙船放入河中,有人凝望圖書館穹頂,任嘆息融于查韋爾河的絮語。
拉德克里夫圖書館
威尼斯的嘆息橋承載著犯人的訣別,而牛津的這座橋卻浸染著知識的重量。同樣的拱券結構,一端是法律冷峻的理性,一端是學術沉郁的思辨,人類的嘆息終究逃不過文明的經緯。雨珠順著橋頂墜入河面,砸出環形的時光刻度。十九世紀的某個黃昏,或許有位數學系學生倚欄而立,看自己推導的公式在水面破碎,他的嘆息隨湍流漂向劍橋的河岸,又在百年后漲潮時漫上某片櫻花的花瓣。
雨水打濕青銅銘牌,捐贈者的姓名在倒影中搖晃成詩。橋的鐵藝欄桿上,銹跡沿著某位學生刻下的π的前二十位數字蔓延,如同微分方程的曲線。這些隱秘的刻痕與十三世紀修士在古籍頁邊的批注并無二致——皆是人類在文明巨石上鑿出的呼吸孔。當嘆息聲起,呼出的不僅是個體的困惑,更是整個智性群體的集體震顫。
雨絲在拱頂織成銀網,對岸的哥特式尖塔刺破水霧。四百年前,天文學家或許曾在此觀測星象;今日的教授用傘尖撥弄水珠,倒影中的尖塔隨薄霧輕晃。陽光忽而從橋柱間斜切而入,菱形光斑躍上潮濕的木板,仿佛牛頓計算過的雨滴與愛因斯坦凝視的水霧,在此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分子對話。
傳說中,嘆息是學業重壓的宣泄,但橋洞下的水流聲卻低語著另一層真相——當靈魂觸碰到永恒時,因自身渺小而發出的驚嘆,才是真正的嘆息。一片梧桐葉漂過橋洞,葉脈間的積水折射出尖塔的倒影。河水將一代代學子的困惑磨成細沙,沉積成知識的河床。正如橋拱承受磚石的重量,人類的精神亦在嘆息中壘起通向星空的階梯。
雨停時,河風掀起傘角,花兒落進水中。那片掠過橋洞的花瓣,恰似思想破繭前的震顫。所有的嘆息終將化作漣漪,推動文明之舟的細流。這座橫跨查韋爾河的石橋,早已在光與影的搖曳中,成為連接疑問與答案的虹。當后人再次駐足,他們聽見的或許不是嘆息的消逝,而是時間永恒的絮語——關于真理的微光,關于靈魂與永恒的共振。
基督教堂學院與自然秘語
走近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霍格沃茨食堂的穹頂在雨幕中更顯莊嚴肅穆。雨水沖刷下,彩色玻璃窗上的圖案愈發鮮艷奪目,仿佛正娓娓講述著《哈利·波特》的奇幻魔法故事。庭院里的老樹,悠然舒展著枝葉,雨滴自葉尖墜落,輕叩地面,奏響一曲古老而悠揚的樂章。
作為牛津極具影響力與貴族氣質的學院之一,基督教堂學院培育了眾多在政治、文學、科學、宗教等領域影響世界的杰出人物。像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奠基人約翰·洛克,其思想深刻影響了美國《獨立宣言》的誕生與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構建,一部《人類理解論》更是哲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還有數學家兼作家劉易斯·卡羅爾,長期在此任教,學院建筑賦予他靈感,創作出經典之作《愛麗絲夢游仙境》。學院的名人網絡跨越數個世紀,在政治制度革新、哲學思想演進、文學創作繁榮與科學探索征程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校友不僅塑造了英國歷史的走向,更憑借全球化的思想傳播,成為推動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基督教堂學院
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之行的最后一站,充裕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我得以漫步學院周邊,仿佛踏入了時光與自然交織的夢幻畫卷。這里的一草一木,皆承載著歲月的深情低語,每片葉子、每朵花都像是從古老故事中生長出來的精靈,不斷催生我內心的詩意。
初見山楂花,潔白如雪的花瓣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宛如靈動俏皮的仙子。“好果真開胃,芳華甚動人。正思誰在戀,一陣雨來親。”它以嬌俏之姿瞬間抓住目光,更似擁有神奇魔力,讓人剎那間心生歡喜,在牛津的古老氛圍中,增添了幾分靈動與俏皮。
細梗溲疏于學院外悄然綻放,艷紅的花朵在古老建筑的映襯下,奪目而耀眼。“牛津院校好花多,基督教堂學院外,細梗溲疏正艷紅,風吹雨滴疑天籟。”雨滴灑落,輕吻花瓣,發出沙沙聲響,仿若自然奏響的天籟之音,訴說著牛津歲月里的寧靜與美好。
荊芥,這藥食同源的古老植物,在此處散發著獨特韻味。“藥食同源古至今,吾華荊芥有知音。神農本草經中記,亦見花開斗淺深。”遙想神農嘗百草的歲月,荊芥或許也曾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如今帶著古老智慧的氣息,在牛津的土地上扎根綻放,恰似古今文化的奇妙交融。
塞爾維亞風鈴草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如藍色瀑布般蔓延生長,星星點點的花朵,好似夜空中墜落的星辰。“旺盛機能愛蔓生,花開湊密猶藍瀑,趨前辨得五星懸,熠熠輝光長在目。”在牛津的陽光下,它閃耀著獨屬于自己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遠方塞爾維亞的神秘故事。
在基督教堂學院附近,這些花草是自然饋贈的珍貴珍寶。它們扎根于牛津深厚的文化土壤,與古老建筑、悠久歷史相互映襯。每一朵花都是一首無聲的詩,每一片葉都是一個神秘的故事。漫步其間,仿佛穿越時空,與自然對話,與歷史相擁,這是一場心靈與自然、文化的奇妙邂逅,令人沉醉,難以忘懷。
那一抹詩意的邂逅
五月初一,再訪劍橋。數學橋、國王學院、三一學院、圣約翰學院等建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座城市的版圖上。數學橋那精巧的結構,仿佛是數學與建筑完美融合的結晶,訴說著理性與智慧的故事;國王學院那巍峨的建筑,彰顯著莊嚴與宏偉,讓人不禁對其背后的歷史肅然起敬;三一學院與圣約翰學院,也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古老的墻壁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每一處細節都在默默講述著往昔的輝煌。而那棵著名的牛頓蘋果樹,靜靜佇立,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科學靈感誕生的奇妙瞬間。
我們一行心馳神往的還有在康河泛舟。登上小船,康河的柔波便溫柔地簇擁著我們。河水在船槳的撩撥下,泛起層層細碎的漣漪,宛如一片片閃爍的碎銀。兩岸的風景,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卷。
徐志摩筆下的金柳,此刻正風姿綽約地佇立在河畔。細長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是一位位身著金色舞衣的仙子,在河畔翩翩起舞。那金色的光輝,灑落在康河的水面上,與河水的碧綠相互交織,如夢如幻。而那青荇,在水底招搖,像是在向我訴說著康河的柔情蜜意。它們隨著水流的節奏,輕輕擺動著身姿,似在與河水纏綿低語。
劍橋的一些大學生經過考核,被允許為游客撐篙駕船,以此得些資費補助生活。我們船上小伙兒手持長篙,輕輕撐入河底。篙尖似乎已觸碰到了河底的泥沙,細膩而又踏實的感覺,從他的手心傳遞給了我。隨著船的緩緩前行,長篙不時攪起河底的浮藻,它們在水中打著旋兒,又悠悠地散開。我努力尋找著詩中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意境,此刻,仿佛真的與這康河融為一體,沉醉在這無邊的溫柔里。
船行至康橋,我不禁想起徐志摩那首深情的《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當年詩人在此離去時的那份眷戀與不舍,似乎也透過時光的縫隙,傳遞到了我的心間。我靜靜地凝視著康橋,這座古樸的橋,承載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見證了多少歲月的流轉。
不知不覺,已至返程之時。回望康河兩岸,那古韻盎然的巷道,如同蜿蜒的脈絡,將這座小城的故事串聯;那金碧輝煌的建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劍橋,這座充滿詩意與浪漫的小城,無論是一草一木,還是一磚一瓦,都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它就像一個永不褪色的夢,在我的心間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讓我在離開之后,仍久久回味,難以忘懷。
在劍橋的時光,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獨特的韻味
街頭的別樣景致
在劍橋的時光,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獨特的韻味。當我漫步在劍橋的街道,一處特別的景象映入眼簾,宛如一幅獨特的城市畫卷,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圣體鐘對面,一溜排色彩斑斕的帳篷整齊排列著,那鮮艷的旗幟在微風中輕輕舞動,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的故事。這些帳篷是反對以色列的人們搭建起來的,它們已然占據了部分道路,帳篷的外緣還加設了水碼,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邊界。當我走近,發現帳篷內出奇地安靜,沒有看到喧鬧的活動場景,仿佛時間在這里也放慢了腳步。當地有關部門劃定了這樣一個區域,讓這些帳篷得以存在,為抗議者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場所。這一人道的舉措,彰顯著城市的包容與溫度,我不禁為之點贊。在我的生活經歷中,這樣的場景著實罕見,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因此,這些帳篷于我而言,就像是城市中稀有的景觀,充滿了新奇與特別。
而在這些帳篷的附近,另一番多彩的文化景象也吸引著我的目光。墻壁和設施上,密密麻麻地張貼著各種活動通知,它們像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奏響著劍橋的活力樂章。這些通知涵蓋了學術、娛樂、體育、演出、外教班、公共知識宣傳、兒童教育、醫療科技發展進程、藝術欣賞等諸多領域,豐富多彩得讓人目不暇接。據說,在劍橋,懸掛各類活動通知是一項傳統,有人曾調侃道,哪怕是再瑣碎的事情,在這里都能懸個告示,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來共同參與。仔細想來,這又何嘗不是劍橋獨特魅力的體現呢?它包容著各種奇思妙想,鼓勵著人們去探索、去交流、去分享。這些張貼的紙媒通知,雖然不會長久存在,也許下個月我再來時,它們就已消失不見,但它們所代表的那份劍橋的靈動與活力,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間,同樣成為了我眼中的稀見之景。
劍橋,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帶來驚喜。這些街頭的帳篷與活動通知,看似平凡,卻又如此獨特。它們是劍橋多元文化與自由氛圍的縮影,既有著嚴肅的表達,又充滿了生活的趣味。每一處細節都像是一顆璀璨的星星,點綴著這座城市的天空,讓劍橋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吸引著像我這樣的旅人,一次次沉醉在它的獨特景致里,探尋著那些藏在街頭巷尾的美好故事。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42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