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是一家物業公司,管理著幾個老舊小區。說實話,我們做消防檢查不是一天兩天了,巡檢表也填了幾年。可是真正意識到“表沒填對也是問題”,還是一次臨時檢查之后。
那天,區里組織聯合檢查,幾個人走得挺快,看到滅火器就要看檢查記錄。我們拿出紙質臺賬,有些字跡潦草不說,幾個檢查項也只打了個“√”,看起來很敷衍。對方直接指出:你這個“√”看不出具體檢查了什么,而且沒記錄壓力表讀數,也沒責任人簽名。
當時站在樓道口,真的挺尷尬。明明做了事,卻因為記錄方式不規范,顯得像是沒做。后來我們部門開了會,決定把這塊重新梳理一下。
重新找方法的過程,其實不算順利
說來慚愧,一開始我們試圖自個兒改表格。翻了《建筑滅火器配置驗收及檢查規范》GB 50444-2008和《手提式滅火器》GB4351-2023 這些文件,密密麻麻的條款看得腦仁疼。改著改著,還是怕改漏、怕理解錯。
這時候一個同事提議說:“不如換成掃碼填表吧,現在很多地方都這么搞了。”我們最后選用了草料二維碼的模板——不單單是因為身邊使用的人多,而是我們實打實對了內容,發現它的檢查項就是照著國家標準來的。
比如每個滅火器對應的二維碼一貼,掃碼進去之后,系統會提示你檢查哪些內容,比如“滅火器擺放是否正確”“鉛封是否完整”“外觀有沒有損壞”等等,都列清楚了。而且還能上傳現場照片,拍一張直接存在那條記錄下面,不用另開文件夾保存。
真正用起來,感受還挺不一樣的
我們從一個樓棟開始試點。一個年輕同事第一次掃碼填表,跟我說:“感覺就像微信發個消息一樣,不復雜。” 他填完后還能看到歷史記錄,說:“這比之前翻紙質臺賬靠譜多了。”
幾周后我們把這套流程推到了其他小區。巡檢員掃碼填表,我們這邊后臺能實時看到檢查進度。有次一位保安掃了碼后,發現滅火器壓力不足,現場拍照上報,我們這邊直接派人去更換了。整個處理過程不到半天,留了痕,也省了不少口舌。
以前,發生這種情況,要先打電話,匯報,然后填紙質表,再交到辦公室。現在微信一掃就能填,誰做了什么、做沒做到,一清二楚。
表面上是換了種記錄方式,其實是清理了“模糊地帶”
對我們來說,用二維碼取代紙質表單,不是為了趕時髦,真的只是為了少出錯、好管理。
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做檢查,大家總覺得“只要填了表就行”,可真查起來才知道,內容、格式、簽字、時間樣樣都得對。我們這些年不是沒做,而是總在“差不多就行”的狀態里轉圈。換了掃碼填表之后,每次檢查都有時間戳、有定位、有圖片,有事說得清楚,責任也更明確了。出了問題不會再推來推去,“是不是你沒查”——掃個二維碼,看系統就知道。
有同事開玩笑說:“你還記得我們以前手動填表、到處找紙質臺賬的日子嗎?” 說實話,記得,而且挺不想回去的。不是說電子表單就完美無缺,但至少把該做的事做實了,把該留的痕留下了。
草料二維碼的這套消防設施二維碼模板也不復雜,照著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來的,基本不用擔心合規的問題,要查啥都在里面。我們后來還自己加了一些字段,比如所屬的小區、滅火器的使用教程這些,系統也支持自定義。
總結一點個人經驗:
別怕流程改起來麻煩,怕的是出了事說不清。消防管理最怕的不是“沒做”,是“做了卻沒留痕,查也查不到”。
換成草料二維碼滅火器二維碼巡檢方式,一開始確實得花點時間適應,但真正落地之后,會發現原來以前很多麻煩,其實是管理方式本身造成的。如果你也負責單位的消防巡查,也許可以考慮用更穩妥的方式,給自己也給團隊一個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