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蔣勝龍在檢修電路。
本報記者 門杰偉攝
圖②:馬英英在裁旗袍布料。
施俊煒攝
圖③:劉中華在換電動車前輪軸承。
本報記者 周 歡攝
縫補衣物、修理電路、維修電動車……家門口社區手藝人提供的服務看似不起眼,卻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記者近期在多地跟隨社區手藝人走街入戶,記錄他們工作的點點滴滴,觸摸修修補補中的匠心獨具,認真感受這份炙熱的民生溫度。
——編者
吉林長春市南關區環城社區維修工蔣勝龍——
當好社區維修“多面手”
本報記者 門杰偉
深夜11時27分,吉林長春市南關區環城社區的一棟居民樓下,維修工人蔣勝龍停好摩托車,背起工具包,三步并作兩步邁上臺階,敲響二樓住戶的門。
“蔣師傅,燒水時家里突然跳閘,現在一片漆黑,您快給看看該咋整。”手電光掃過家中的插座、電器,蔣勝龍掀開配電箱,精準地將漏電保護器復位,住戶家中重現光亮。
“沒啥大事,熱水壺插頭換個新的就行。”蔣勝龍一邊收拾著工具包,一邊安慰著住戶,“下次遇到跳閘別著急,隨時打我電話!”
今年是蔣勝龍從事社區維修工作的第三十七個年頭。在他的工具包里,測量電壓電流的萬用表,維修水管的扳手、鉗子等工具塞得滿滿當當。“在社區里做維修工作,就得當好‘多面手’。”蔣勝龍說,“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復雜多樣,要想服務好各類需求,就得鉆進去、沉下去,練好十八般武藝。”
經過年復一年的自學、訓練、實踐,蔣勝龍在維修方面的知識越來越全、手藝越來越精。社區居民也都認準了蔣勝龍的“金字招牌”,無論家里是漏水還是斷電,“找蔣叔,準能行。”
現在,蔣勝龍還新增了線上“問診”服務。居民拍攝視頻傳至維修群或者給他打視頻電話,他能通過插座焦痕判斷線路問題,聽水閥異響鎖定堵塞管道。
這些年,蔣勝龍騰出時間向年輕維修工傳授經驗。“過去修100次積累的好做法,現在要變成人人能用的標準模式。”蔣勝龍介紹,維修團隊構建起快速響應機制,維修工人接到需求后5分鐘即可到達現場,普通問題30分鐘內解決,復雜問題4小時內解決,特殊復雜問題1天內形成解決方案,讓居民的需求第一時間得到回應。
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海韻社區裁縫馬英英——
一針一線中傳承美麗
本報記者 曹玲娟
地處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海韻馨苑,是一處整潔又不失煙火氣的大型社區,馬英英的裁縫店,就開在居民樓的底樓。
今年52歲的馬英英,是個能干的女人。仗著18歲就開始在鎮辦服裝廠工作10年的手藝,閑不下來的她退休后,在自家房子里開了這家社區裁縫店。
“我年輕時在服裝廠,什么工序都干過,自家的房子,不用付房租,賺多賺少不要緊。我就是幫老人縫縫補補,做點棉毛衫,都是老人穿習慣的款式,外面蠻難找到的。”馬英英說,“社區里的小店,靠的是實實在在的手藝和量體裁衣的個性化服務。現在顧客們越來越追求美了,店里的招牌產品已經進階到旗袍。”
旗袍對制作手藝的要求高。馬英英沒有拜師,全靠自學。店里各式各樣做工精良的旗袍,都是馬英英的作品。
“做旗袍就是要精致。”馬英英說,手藝人做事講究一絲不茍,制作一件最簡單的手工旗袍,從對花、粘襯到打刀眼、縫合,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我只能一件一件制作,速度有點慢,但品質有保證。”
小店雖小,市場很大。前段時間,馬英英的小店又出了一個小爆款——被面旗袍。
被面旗袍,算是居民與馬英英的共同創造。“過去被面是女孩子出嫁時的嫁妝,家家都有。那天顧客說起兒子要娶媳婦了,我們靈機一動,想到不如把被面拿來改成旗袍,第一件大紅被面旗袍就這樣誕生了,顧客穿著它出席了兒子的婚禮,可開心了。”馬英英回憶。
馬英英平時會把制衣過程拍成視頻在網上發布,沒想到,被面改成旗袍的視頻火了。“來店里咨詢的人變多了,甚至有外地的粉絲把被面快遞給我,希望幫忙改成旗袍。”馬英英說。
這份獨屬于社區小店的美麗與溫暖,正在馬英英的一針一線中傳遞下去。
江西南昌市西湖區電動車維修工劉中華——
老主顧們認準好手藝
本報記者周歡
“老劉,車半路‘罷工’,您快給看看!”早上8點,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區桃花街道桃錦社區,居民張運茹推著一輛暗紅色電動車徑直走向“老劉電動車修理部”。
老劉側著頭仔細觀察車輪。“軸承壞了,換個新的。”老劉用手指快速撥弄,動作熟稔,10分鐘不到就讓電動車“復工”。
今年60歲的老劉名叫劉中華,早在1995年就做起了自行車維修生意。這些年,騎電動車的人越來越多,老劉決心調整生意策略——修“大家伙”要大場地,老劉租了間小門面;自稱“沒什么文化”的他,又“硬著頭皮”開始學電動車修理技術。
“剛開始,拿起電路板,兩眼發直。”不過,老劉有股韌勁,“只要肯學,還有學不會的事?”老劉特意從廢品站論斤買回來一堆舊電機,個個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要研究就研究透!”
“后來,和修自行車一樣,眼一看、手一摸,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在日復一日的琢磨、操練中,老劉的電動車修理技術不斷提升。
問起為啥生意好,老劉就4個字——做好服務。“做好服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另外,還要有個‘好心’。”
隔壁超市老板李海明就記得,有一次找老劉看輪胎,他發現只是輪轂有細微裂痕,堅持不收檢測維修費。“附近居民都知道老劉,能擰螺絲絕不換零件,5塊錢能修好的絕不收10塊。”李海明說。
“最忙的時候,一天光找上門的顧客就有20多個。”老劉還記得,去年,有位回頭客推著電動車從5公里外的八一廣場來找他,老劉一陣詫異:“這么遠,何必呢,就近找個地方修就是了。”聽到顧客回話說“我只信你”,老劉心里熱乎乎的。
隨著年齡漸長,老劉試過關店“退休”,可是大伙兒都舍不得他走。“只要我還修得動,就繼續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3日 19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