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陳錢
歷經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經過兩輪審核問詢,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迎來了北交所注冊,保薦機構為招商證券。
在此前的2020年,丹娜生物曾嘗試過科創板上市,后又主動撤回,當時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科創板著重關注企業的創新屬性,對研發投入強度、核心技術領先稱以及成長潛力等方面要求嚴苛,若公司在研發實力、產能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將在科創板的上市審核中面臨較大阻礙。
丹娜生物期內研發和業績方面與同行存在較大差距,以及產能利用率偏低等問題引發外界關注。
1
應急業務巨降,增利不增收
天眼查顯示,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主要從事侵襲性真菌病血清學早期診斷及其它病原微生物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終端客戶為各級醫療機構及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試劑類和儀器類以及應急業務產品,其中試劑類和儀器類為其常規業務。試劑類包括酶聯免疫法系列、酶動力學系列、免疫層析法系列和其他,儀器類包括全自動酶聯免疫分析儀和其他,各期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均在99%左右,是公司的主要業績來源。
2022年-2024年(簡稱:報告期內),丹娜生物實現營收分別為2.95億元、2.37億元、2.40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61.99萬元、7759.55萬元、8718.96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226.20萬元、6847.45萬元、8061.80萬元。
顯然,公司期內凈利潤保持持續增長之際,營收近兩年仍弱于2022年。招股書顯示,2023年,丹娜生物的營收同比下滑19.78%,公司稱主要系應急業務產品收入同比下滑97.51%所致。2024年,發行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1%。從應急業務產品的起落或許不難推斷出該產品的出現是全球COVID-19所致。
具體看應急業務產品,公司期內來自應急業務產品的收入分別為1.35億元、336.99萬元、8.65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5.78%、1.42%、0.04%。
此外,在公司外銷占比最高的2022年,當年的外銷收入占比為35.79%,其中主要是應急業務產品的收入,2023年、2024年隨著應急業務產品需求的減少公司的外銷收入減少,分別為2.38%、2.88%。
公司坦言,未來營業收入受應急業務影響極低,將持續聚焦于常規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丹娜生物期內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潤都與同行存在不小差距。
2022年-2024年,同行業可比公司營收的均值分別為17.06億元、14.73億元、15.64億元;在歸母凈利潤方面,同行業可比公司同期的均值分別為5.32億元、4.59億元、4.66億元。
毛利率層面,公司期內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3.38%、85.02%、85.79%,公司稱2024年毛利率較高主要系低毛利率的應急業務收入減少所致。
拋開應急業務產品,公司期內來自常規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60億元、2.3億元、2.39億元,各期分別同比增長4.7%、44.05%、3.95%,常規業務毛利率分別為83.93%、85.93%、85.79%。
據了解,丹娜生物期內的常規業務產品主要以經銷為主,這或許也是常規業務毛利率較高的原因。各期經銷收入的占比分別為66.81%、96.66%、97.80%,2022年經銷收入占比僅為六成主要是由于當年應急業務產品需求較大,而應急業務產品主要是ODM的方式貼牌生產銷售。
在常規業務中,試劑類產品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各期占常規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69%、89.83%、90.52%,儀器類產品的收入占比分別為7.54%、6.33%、6.06%。
2
鱟血細胞的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丹娜生物試劑類產品使用的核心原材料為鱟血細胞。2021年2月,鱟被國家升級為二級保護動物,公司對鱟的采購受政策影響較大,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并且目前國內市場暫無增量的鱟血細胞獲取渠道。2020年以來,公司不存在對鱟的采購及采血行為,使用的鱟血細胞為庫存材料。
今年2月,公司從越南進口首批3kg鱟血清蛋白的采購入庫,據公司與越南供應商約定的采購價格,從越南采購鱟血細胞導致公司酶動力學系列產品單位成本上升0.46元/人份,毛利率下降1.81個百分點,毛利下降161.18萬元。
公司坦言,若未來鱟血細胞供應無法持續且替代性產品銷售不及預期,將會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審核問詢函顯示,請發行人:(1)詳細說明目前與鱟的保護、捕撈、養殖、繁育,鱟血及鱟血細胞的采集、加工、銷售、購買、使用等行為有關的法規政策的具體內容以及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管要求;(2)結合法規政策的具體內容、自鱟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來同行業可比公司、競爭對手或其他有關企業獲取鱟血及鱟血細胞的相關情況,進一步說明發行人目前暫無鱟血及鱟血細胞獲取渠道的具體原因是由于法規政策精致、缺少或無法辦理相關資質許可、合法獲取渠道被其他企業壟斷還是其他原因,結合前述情況進一步說明“目前市場上暫無鱟血及鱟血細胞獲取渠道”的表述是否準確;(3)進一步說明無法取得鱟血及鱟血細胞的情況是否對發行人的經營穩定性、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未來是否可能因此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3
科創板到北交所,募資額驟降數億
前面提到,丹娜生物曾于2020年嘗試過科創板的上市,后又主動撤回。但不管是科創板的還是北交所,在募資項目這一塊,丹娜生物都一再調整。
在2020年科創板的招股書中,公司擬募集資金4.08億元,其中2.02億元用于總部基地建設項目(一期),1.08億元用于新產品研發項目,8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在2023年12月29日遞表北交所時,募資項目基本不變,募資額由4.08億元變為5億元,總部基地建設項目由2.02億增加至3億,研發項目由1.08億增加至1.5億,補流項目由8000萬縮減至5000萬。
而在最新提交注冊的招股書中,募資金額直接縮減為1.37億元,其中1億元用于總部基地建設項目,3680萬元用于新產品的研發項目,砍掉了此前的補流項目。換言之,在北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一年半后,公司募資額從5億元降至1.37億元,整整減少了3.63億元,募資額降幅高達72.6%。
募資額的縮減或許和丹娜生物近年來的實際運營情況不無關系。
首先在產能利用率方面,丹娜生物近年來的產能利用率似乎實在難以看出有擴產的必要,比如為公司業績貢獻九成左右的試劑類產品,其中酶聯免疫法系列試劑各期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89%、73.42%、64.82%,酶動力學系列試劑各期分別為71.16%、80.81%、60.78%,免疫層析法系列試劑各期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46.12%、62.64%、85.85%,化學發光法系列試劑各期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8.45%、31.35%、72.54%。
除化學發光法系列試劑呈上升趨勢,其余幾乎都下滑明顯。
此外,在研發方面,丹娜生物各期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1.89%、13.19%、13.53%,進一步觀察,公司目前的授權發明專利數量為45個,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均值為91,幾乎一倍差距,在研發人員占比方面,丹娜生物為20.43%,同行業可比公司為27.15%。
流動資金方面,丹娜生物賬面不缺資金。公司期內的貨幣資金分別為2.48億、2.90億、3.89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9161.83萬元、4747.06萬元、1.02億元,賬面各期的未分配利潤分別為1.17億元、1.89億元、2.76億元。
支培元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從遞表科創板再到決定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募資金額一變再變,此次注冊階段又驟減至1.37億,補流項目完全砍掉,如此毫無規律的變動充分反映出公司在規劃資金需求時缺乏嚴謹性和長遠眼光,同時也會讓市場對公司能否精準把握自身資金需求和各個項目的必要性、緊迫性產生懷疑。比如主要項目資金的大幅波動,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的隨意調整,都會讓投資者擔心公司決策并非基于合理的業務發展需求,而是為了順應上市規則或市場喜好而盲目變動,這無疑會損害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降低投資意愿。
支培元進一步表示,公司賬面未分配利潤持續處于較高水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內控效率的問題,可能意味著公司在資金運用方面效率低下,未將積累的利潤科學合理的投入到業務擴張、研發創新或其他具有戰略價值的項目中。
資料顯示,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周澤奇先生直接持有公司34.0923%的股份,并通過丹娜道利和丹娜道和合計控制39.4465%的股份,為公司實控人。另三位主要股東粟艷、夏曉輝、三澤生物分別持有20.94%、10.93%、9.32%的股份。
2024年8月29日,北交所上市審核中心出具了《關于對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責任主體采取口頭警示的送達通知》,對公司董事長周澤奇及財務負責人劉雄志采取口頭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理由系申請文件中記載的凈利潤存在錯誤。
具體而言,因丹娜生物對申報財務報表進行了會計差錯更正,包括調整原材料成本、現金流量表列示、調回新冠業務相關存貨跌價準備,導致公司在2022年、2023年上半年的財務報表凈利潤調整80.56萬元、-80.56萬元,調整金額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為1.84%、-2.18%。(港灣財經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