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召開后,中方宣布再次擴大免簽國家范圍,自2025年6月1日至2026年5月31日,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烏拉圭5國持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旅游觀光等不超過30天,可免辦簽證入境。近年來,中拉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歷史上,中拉友誼也源遠流長。早在16世紀,一艘艘滿載友誼的“中國之船”穿梭于太平洋兩岸,開啟了中拉交往交流的序章。1573年7月1日,兩艘滿載中國商品的大帆船離開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馬尼拉,于同年11月先后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中拉“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開辟。
圖片說明2:陶瓷杯“jícaras”
圖片說明1:“馬尼拉大帆船”
中國駛入馬尼拉的船只最多
16世紀中葉前,拉美與亞洲的貿易需經歐洲中轉,為建立拉美與亞洲之間的直接貿易路線,西班牙組織了多次航海探險。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安德烈斯·德·烏達內塔率領船隊從菲律賓起航,利用太平洋西北風帶,歷時近4個月首次抵達“新西班牙”(今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突破了此前只能在太平洋單向東行的限制。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馬尼拉,此后,每年定期派遣帆船往返于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當時,菲律賓和墨西哥同隸屬于新西班牙總督轄區),持續200多年的“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
從馬尼拉出發的西班牙船只通常為幾百噸的三桅帆船,多以馬尼拉本地木材建造,因此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如圖)。中國當時駛入馬尼拉的船只數量在各國中占壓倒性優勢,“馬尼拉大帆船”所運載的貨物主要是中國商品,因而其也被稱為“中國之船”。每年夏季,西班牙商船從馬尼拉起航,航行4到6個月抵達阿卡普爾科。返程船只于次年2月或3月出發,利用東北信風,滿載從美洲采掘的白銀等貨物返回菲律賓。
運往美洲的貨物抵達阿卡普爾科后,由騾隊運往墨西哥城。17世紀末,墨西哥城的中央廣場建成巴利安市場?!爸袊彼鶖y的亞洲商品在市場內的攤鋪售賣,當地居民和商人絡繹不絕。除了在墨西哥本地銷售,船上商品還會繼續被轉售到墨西哥之外,如經陸路轉運到中美洲等地,經海路銷往秘魯卡亞俄港至南美洲,或通過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港輸往歐洲,形成輻射性的商品貿易網絡。
為拉美市場“量身定制”
經由“中國之船”貿易,中國與拉美之間搭建起了物資交換之橋,兩地相隔萬里,文化制度迥異,卻進行了“緊密交流”。中國向拉美出口諸多商品,以絲綢、瓷器等工藝品為主。絲貨因輕便和高價值成為“明星產品”,其質量優于拉美當地產品,價格也更具競爭力,深受拉美上流社會歡迎,被廣泛用于貴族服飾、宗教裝飾和婚嫁場合。中國廣州制造的披肩在西班牙和拉美風靡,引領時尚潮流。
中國瓷器也大規模遠銷拉美。1573年,2萬余件中國瓷器隨船到拉美,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等產地的瓷器成為拉美貴族身份的象征。中國工匠還為拉美市場“量身定制”,如專門喝熱巧用的陶瓷杯“jícaras”,上面的花紋既保留了中國工藝特色,又滿足了拉美精英的審美需求。中國產梳子、扇子、雕花屏風、小型柜等產品也因異域風情和高品質受到歡迎,反映當時拉美人對“中國風”的向往。在“中國之船”的貨運清單中,還偶爾出現丁香、沉香等香料以及人參等中藥材。
通過返程商船,源源不斷的白銀從拉美進入中國。明朝中期開始,白銀逐漸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玻利維亞、秘魯、墨西哥等地開采的白銀通過“中國之船”大量運往中國,解決了中國國內白銀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玉米、土豆、番茄和花生等拉美作物傳入中國。
滿載貨物的“中國之船”為中國與拉美人民帶來各種令人驚奇的商品,但也很容易被其他航海國家覬覦,1587年,“圣安娜”號滿載貨物自馬尼拉起航,在今美國加州海域遭英格蘭私掠船長托馬斯·卡文迪許突襲?!笆グ材取碧栯m重逾600噸,卻未裝備火炮,最終被卡文迪許指揮的兩艘小船俘獲??ㄎ牡显S掠奪船上珍貴貨物,包括絲綢、香料等,還將他的掠劫成果帶回英國展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英國海外擴張的野心。隨著工業革命與殖民體系重構,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圣費爾南多”號抵達馬尼拉,標志著這條“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落幕。
墨西哥成重要全球貿易中心
“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讓兩地進行商品交換,還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融。中國的商品改變了拉美人的消費模式,一定程度上引發當地工藝對東方風格的模仿和吸收。在墨西哥“彩瓷之城”普埃布拉,陶瓷工匠融合中國青花瓷技法,創造出中西合璧的塔拉韋拉瓷器。拉美宗教建筑的裝飾中也有中國工藝的呈現,例如,墨西哥城大教堂的青銅圍欄先由西方設計師繪制圖紙,經馬尼拉運至澳門后,交由華人鑄造師制作完成,再運回墨西哥,體現了中西融合。
海上貿易也重塑了拉美城市格局。“中國之船”帶動了太平洋沿岸城市的發展。阿卡普爾科港因“中國之船”到港而繁榮;墨西哥城依托跨洋航線發展為當時的全球貿易中心之一。
“中國之船”運送了不少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書畫和文獻,大量信息隨同商人經阿卡普爾科運抵墨西哥城,成為西班牙官員和學者了解亞洲的資料來源。身處墨西哥的西班牙傳教士胡安·岡薩雷斯·門多薩從未親赴中國,但出于傳教熱情在美洲廣泛搜集有關中國的信息,并于1585年出版《中華大帝國史》一書。此書作為西方全面介紹中國的著作之一,很快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等多種語言,在歐洲引發“中國熱”。(本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