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的歷史長河中,1946 年 5 月 22 日成為東北民主聯軍最為灰暗的日子。這一天,他們撤出了長春,而在三天前,東北民主聯軍剛從鏖戰一個月的四平撤出。部隊在撤出四平時尚有秩序,雖士氣低落,但總體可控。然而,撤出長春時,情況卻大不相同,西滿軍區司令員黃克誠向延安發報稱部隊疲勞,撤出時秩序混亂。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也承認部隊疲憊不堪且損失巨大。
黃克誠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嚴峻,他認為蔣介石的軍隊不會就此停下,可能會趁著東北民主聯軍在失去四平后元氣未復、集中力不足之際,繼續攻打哈爾濱與吉林,和平的希望十分渺茫。最初,延安總部對局勢的判斷并未如此悲觀,還認為蔣軍不會有大規模進攻。從一般戰爭規律看,進攻方戰線拉長后,兵力會分散,補給困難,攻勢自然減弱。然而,局勢的發展讓總部改變了看法。
毛主席給東北民主聯軍指示,不可與蔣軍糾纏,待元氣恢復后再作戰。四平戰役中,東北民主聯軍可謂傾盡全力,歷經 40 多天的激烈戰斗,傷亡達 1.5 萬人,其中不乏戰斗骨干。軍火消耗殆盡,每個戰士僅余 3 枚子彈。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干部出現厭戰心理,悲觀情緒在部隊中蔓延,新組建部隊甚至出現大量逃亡情況。
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駐扎時間不長,根基不穩,群眾基礎遠不及關內老根據地,兵員補充和糧食補給都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給予蔣軍重擊并挽回局勢幾無可能。延安方面和南京方面都清楚這一點。林彪渴望有時間休整部隊,他深知談判桌上的籌碼需靠勝仗獲取。如今蔣軍贏得四平,指望延安方面派出駐南京代表團以和談方式阻止蔣軍前進已不現實。
此時,白崇禧主張窮追猛打,向北滿進軍并打過松花江。延安方面做了最壞打算,準備放棄長春,甚至可能炸毀松花江上的兩座大橋,連放棄哈爾濱的準備都做好了。毛主席給林彪 “避免挑釁、拖延時間” 的指示。若蔣軍真如白崇禧所言窮追猛打,人心不穩、元氣大傷的東北民主聯軍確實難以抵擋。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蔣軍卻在進駐長春后被命令全部停止追擊,在松花江以南分兵占領各地城鎮。東北民主聯軍借此機會在松花江北部休整。蔣軍此舉看似放虎歸山,那么蔣介石為何會下這樣的命令呢?
一方面,蔣介石兵力不足。杜聿明手里部隊雖有 20 多萬人,且大多為蔣軍精銳,實力強于東北民主聯軍。但在占領四平與長春后,又攻占吉林、遼源等十幾個城市,兵力分散,杜聿明可用部隊所剩無幾,無法繼續進攻。另一方面,美國的干預也起了重要作用。蔣軍攻占四平后,美國馬歇爾警告蔣介石,若蔣軍攻打北滿,美國將不會提供幫助。于是,蔣介石在蔣軍占領長春后下令停止進攻。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初期勢如破竹,但隨著戰線拉長,兵力分散,補給困難,最終被東吳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大敗而歸。蔣介石集團在占領長春后的處境與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有相似之處。兵力分散、補給困難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使得他們無法繼續進攻,只能停止追擊,給了東北民主聯軍喘息之機。
這一歷史事件也讓我們看到,戰爭的走向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蔣介石集團在占領長春后未能攻下松花江,并非不想,而是不能。這一決策也為東北民主聯軍的休整和后續的反擊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