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他是知青點的小組長,大家促成了他和年輕寡婦的婚事
1965年初夏,二十歲的張世成參加工作剛滿兩年,他又成了無業游民。站在自己學徒工作了兩年多的天津木器總廠大門口,望著進進出出的工人,他心中充滿了迷茫與不甘。
圖片來源網絡
張世成是1963年春天到木器總廠當的學徒工,原本說好的兩年出徒,可學徒滿兩年后師傅說還得學徒一年才能出徒(學徒工一個月才十幾塊錢的工資),年輕氣盛的張世成和師傅發生了爭執,一怒之下打傷了師傅,不僅被刑事拘留,還被單位除名,從此成為了無業的社會青年。曾經的雄心壯志在現實的打擊下支離破碎,每日渾渾噩噩地度日,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究竟在何方。
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到了1968年年末,張世成還是無業游民,天天呆在家里吃閑飯。當時國家正號召知識青年到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街道干部就來做張世成的工作,勸說他到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去自食其力。自己也有兩只手,總不能天天呆在城里吃閑飯吧。
街道干部們苦口婆心地勸說他響應國家號召,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起初張世成內心是抗拒的,他覺得農村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且貧窮落后的地方,去那里就意味著要徹底告別熟悉的城市生活。可他是有案底的社會青年,在城里很難再就業,別無選擇,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張世成最終還是決定聽從安排,到農村去自食其力。
1969年春天,天津火車站人頭攢動,鑼鼓喧天,一面面彩旗隨風飄舞,高音喇叭里播送著“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的宣傳口號。二十四歲的張世成與一大幫初中畢業生一同登上了開往內蒙古巴彥淖爾自治區的列車。
列車緩緩啟動的時候,知青們和站臺上送行的親人揮淚告別,呼喊聲、哭泣聲交織在一起,親人別離的痛苦場面令人心酸。
圖片來源網絡
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滿載天津知青的列車終于停靠在了巴彥淖爾自治區境內的劉召車站。當張世成走下列車,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時,他感受到了與天津截然不同的氣息。清新的空氣、廣袤的原野,一切都顯得那么新奇而又充滿挑戰。隨后,大家又乘坐汽車來到了五原縣縣城,當晚便住在了縣城。
第二天清晨,陽光灑在縣城的街道上,帶來一絲溫暖。吃過早飯后,縣知青辦的干部神情嚴肅地宣讀了知青分派名單。張世成和另外十一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到了趙家屹旦四隊插隊落戶。當聽到干部宣讀自己的名字時,張世成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真正的農村生活即將開始了。
十二人乘坐兩輛馬車,顛簸著來到了趙家屹旦大隊,四隊的趙永義隊長熱情地迎接了他們,安排他們住在了村頭牲口棚后院的四間土坯房子里。房子雖然簡陋,但收拾得還算干凈整潔,趙隊長還特意安排了一位叫趙桂芹的年輕女社員臨時幫忙做飯。初見趙桂芹,張世成便被她身上那股勤勞善良的氣質所吸引。她總是面帶微笑,默默為知青們燒火做飯,從無怨言。
趙家屹旦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生產大隊,這里臨近黃河,河套里的土地肥沃得插上一根筷子都能發芽,孕育出的小麥、高粱和玉米產量極高。鄉親們的生活雖然算不上富足,但隔三岔五就能吃上一頓白面饃,這在當時已經讓不少地方的人羨慕不已。
當時正值春耕備耕的農忙時節,安頓好了住處,知青們顧不上休息,便投入到了緊張的生產勞動中。張世成雖然此前從未干過農活,但他年齡大有力氣,干起活來格外賣力,一個人能頂兩個人用。無論是擔糞、翻地、播種還是澆水,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從不喊苦喊累。趙隊長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對這個踏實肯干的天津小伙子格外喜歡,沒多久便讓他擔任了知青小組的組長,還讓他擔任了生產隊的副隊長。
圖片來源網絡
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知青們與鄉親們的關系也越來越好。大家互幫互助,親如一家。善良勤勞的趙桂芹對知青們特別好,空閑時間就到知青點幫知青們做飯,教給女知青做針線活,她還經常給知青們送咸菜送好吃的,知青們都很喜歡趙桂芹。后來大家才知道,趙桂芹是個寡婦,結婚不到一年,她的男人和公公一起到黃河抓魚,不幸的是父子倆都在黃河中溺亡,趙桂芹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她放心不下體弱多病的婆婆,一直也沒改嫁,鄉親們和知青們都很同情她。
經過了兩年的朝夕相處,知青們對趙桂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不光長得漂亮,而且心地特別善良,樂于助人,參加生產勞動也從不偷懶耍滑,是個難得的好女人。當時張世成也到了戀愛結婚的年紀,于是,大家便有了撮合她和張世成一起生活的想法。趙隊長也覺得兩人十分般配,他也有意促成這樁婚事。
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1973年秋天,張世成來趙家屹旦插隊落戶已經四年半了,他年齡也已經二十八九歲了。幾年的接觸中,張世成漸漸喜歡上了勤勞善良的趙桂芹,趙桂芹也特別喜歡正直善良又勤快的張世成。在知青們和趙隊長的熱心撮合下,張世成征得父母同意,他和趙桂芹領取了結婚證,結為了夫妻。婚禮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溫馨與幸福。
婚后,兩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共同照顧趙桂芹的婆婆。第二年,趙桂芹順利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張世成給兒子起名叫張大龍,給女兒起名叫張小鳳,一對兒女的到來,讓張世成的生活更加充滿了希望和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一同來到趙家屹旦插隊落戶的天津知青陸續通過招工的方式進城工作,離開了這片生活多年的土地。到了1979年冬季,在趙家屹旦插隊落戶的天津知青只剩下張世成一個人了。看著曾經的伙伴們一個個離去,張世成的心中充滿了失落與惆悵。他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有機會改變現狀,城里出生長大的張世成,他也向往有一份能掙工資的工作,他更向往城里的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或許是命運的眷顧,也許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就在張世成感到迷茫無助的時候,他終于等來了好消息——大隊書記給他送來了一份招工審批表,他被招工到公社供銷社飯店工作,并且轉成了非農業戶口。這個結果讓張世成激動不已,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了。他告別了田間地頭的勞作,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月月都能開工資了。
在供銷社飯店工作的日子里,張世成依舊保持著踏實肯干的作風,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崗位上站穩了腳跟,兩年后調到縣供銷社當了副主任。
張世成的兒子張大龍十七歲那年,按照政策將戶口遷回了天津,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畢業后有了一份好工作,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女兒張小鳳則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衛校,畢業后到縣醫院當了一名護士,成為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在縣城結婚成家過上了幸福生活。
1997年初冬,趙桂芹的婆婆去世了,張世成和趙桂芹身披重孝為老人操辦了后事,村里人沒有不夸贊他夫妻倆的。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張世成到了退休的年齡。退休后,他帶著相伴多年的農村老伴趙桂芹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天津,與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目前,年近八旬(張世成今年七十九周歲)的張世成和趙桂芹夫妻倆的身體都很健康,每天早飯后都去公園散步,有時還去五原縣的女兒家小住,來去都不用接送,他倆完全可以自由出行。
圖片來源網絡
有關張世成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就給朋友們講完了,在這里也借住自媒體這個平臺,祝福這對同甘共苦的八旬老人健康快樂!幸福美滿!祝福普天下的老知青朋友們都健健康康,幸福快樂每一天。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張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