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紅
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因素影響,公眾對安寧療護的需求逐漸增加,而這一現實與我國安寧療護社會認知度低、服務供給不足、專業人才隊伍匱乏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促進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務同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緊密結合。”
北京協和醫院緩和醫學中心寧曉紅教授自2012年起投身緩和醫療,在她的引領下,緩和醫療在北京協和醫院這片土地上正逐漸生根發芽,為很多家庭帶去安寧與尊嚴。本刊特邀寧曉紅教授講述她與緩和醫療的故事。?
■緩和醫療:現代醫學的回歸與圓滿
“緩和醫療是以緩解癥狀為主,改善患者、家人、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將醫療技術與人文相結合的學科。”在寧曉紅教授看來,雖然目前國內對緩和醫療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核心在于幫助身患重病、飽受痛苦的患者維護生命品質、減輕身心痛苦。“這是一個為了減輕痛苦而生的學科,我認為它是現代醫學的回歸。”寧曉紅教授強調。現代醫學在追求新藥、新技術以延長生命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生命終末期的關懷,而緩和醫療或許正是對這一缺失的彌補。
寧曉紅教授表示,“緩和醫療是醫學的回歸,是對生命完整性的尊重。”不同于傳統觀念中的“臨終關懷”,緩和醫療貫穿疾病全程:從確診嚴重疾病開始,與抗癌治療并行,幫助患者管理疼痛、呼吸困難等軀體癥狀,疏導心理焦慮,協助完成心愿,對家屬情感進行撫慰,最終實現“生死兩相安”的目標。
■緩和醫療在醫療體系中的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談到緩和醫療在醫療體系中的角色時,寧曉紅教授用了“缺如”和“回歸”兩個詞來形容。“之前,面對死亡的關照是缺如的,或者說是小的。”“緩和醫療是一種回歸、一種補充,或者說一種圓滿。”她提出,面對死亡,人們以往是無助的、痛苦的,包括醫護人員也缺乏專業的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技能。而緩和醫療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讓死亡成為一件可以被專業、從容、溫暖地處理的事情”。
寧曉紅教授認為,緩和醫療讓醫學更加完整,讓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得到應有的關懷和尊重。它不僅是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滿足患者和家屬需求的重要途徑。
■緩和醫療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從試點到推廣
在我國,緩和醫療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寧曉紅教授坦言,目前緩和醫療在我國的普及程度還很低,大部分人對其了解甚少。然而,隨著國家對安寧療護試點的推動和公眾對生命質量關注的提升,緩和醫療正在中國大地上悄然生根。
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始了安寧療護試點相關工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緩和醫療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仍有許多工作亟待開展。寧曉紅教授和她的團隊正致力于將緩和醫療的理念和技術推廣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受益。
寧曉紅教授認為,緩和醫療教育是推廣和普及緩和醫療的重要環節,而我國緩和醫療領域的教育培訓目前還未成體系,規范我國的緩和醫療教育培訓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應針對醫學生/護生教育在醫學院合適的年級開設緩和醫療的必修或選修課程,來改變醫護人員生命觀以及提高他們面對死亡的能力。其次,應在我國開展有效且成體系的緩和醫療繼續教育計劃,緩和醫療教育可幫助醫護人員以相關知識為支點,減緩工作中面對終末期患者時產生的“無力感”等負面情緒。再次,應根據臨床工作人員的崗位設立勝任力目標,通過不同的資質認證考試對醫護人員的緩和醫療能力進行判斷和界定。
寧曉紅教授表示,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緩和醫療課程已經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了多年,但在全國范圍內,這樣的課程仍然稀缺。她呼吁更多醫學院校將緩和醫療納入必修課程,同時加強繼續教育體系建設,提高醫生對緩和醫療的認識和技能。
■緩和醫療的發展機遇:政策、社會需求、科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公眾對生命質量要求的提升,緩和醫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寧曉紅教授認為,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是緩和醫療發展的關鍵。她建議將緩和醫療納入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規劃,建立專科晉升體系和收費體系,推動其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當談及人工智能時,寧曉紅教授表示,新技術在緩和醫療中有一定的應用潛力。“雖然人工智能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但它可以在信息提供、癥狀評估等方面發揮輔助作用。”
“醫療干預與人文關懷就像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寧曉紅教授強調,這種全人照護模式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生存質量顯著提升。有數據顯示,接受規范緩和醫療的患者,生存期可能延長,醫療費用有所降低。這顛覆了以往“緩和醫療等于放棄治療”的認知,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醫學價值。
■讓緩和醫療照亮更多生命
“在醫學的長路中,我很慶幸幫助過很多患者圓滿地走完了一生,但是總有一些遺憾令我印象深刻。”寧曉紅教授表示,有些患者還沒有真正地準備好去迎接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醫護工作者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緩和醫療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成就感的領域。它需要具備深厚的臨床基礎、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同理心,同時要有敢于面對生命終末期的勇氣和決心。”“當你真正進入這個領域,你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收獲和成就感。”寧曉紅教授對即將踏入緩和醫療領域的青年寄予希望。
緩和醫療正逐漸成長為中國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生命在終點處得以平靜謝幕,讓醫學回歸本質。未來,我們期待緩和醫療可以照亮更多的生命,讓愛與尊嚴伴隨人生最后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