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造船業下手,拜登在離任前匆忙發布了301調查報告,特朗普上臺后,這一政策繼續推進,甚至變本加厲。然而,最新的全球造船訂單數據狠狠打了美國的臉!
據最新數據,4月份,中國新船訂單量重返全球第一,市場份額高達57.8%。美國的打壓沒讓我國造船業倒下,韓國前兩個月撿了便宜,但訂單最終還是流回了中國。
美國為什么盯上中國造船業?因為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統治力太強了。2023年,中國造船業承接全球2/3的新訂單,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到了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4818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11305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20872萬載重噸,三大指標連續15年全球第一;美國造船業呢?從1975年生產70艘船,跌到現在每年不到5艘。
但美國的打壓手段極其笨拙。最初,特朗普政府計劃對中國船舶征收天價港口費,單次停靠最高可達150萬美元。結果全球航運業炸鍋了。世界航運理事會(WSC)直接開噴,說這種政策“從方向上就是錯的”,只會推高美國國內通脹,損害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美國進口商也慌了,因為海運成本最終會轉嫁到他們頭上。一艘8500TEU的集裝箱船,單次停靠美國港口就要交295萬美元,一年靠五次就是1475萬美元。這誰頂得住?
于是,美國不得不調整政策。4月17日,美方最終公布的港口費方案比最初溫和了一些:不再按每個港口收費,而是按每次美國航程收費;也不再針對船隊中中國造船舶的比例收費。
但即便如此,這個政策仍然是個昏招。因為美國造船業早就爛透了,根本不是靠打壓中國就能救回來的。美國造船成本是中國的3到5倍,技術工人嚴重短缺,連軍艦都造不利索,更別提商業船舶了。
美國從一開始就對中國造船業有嚴重的誤解,這個優勢不是靠補貼,而是靠實打實的競爭力。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船舶產業鏈,從設計、配套到總裝一體化,歐美日韓根本比不了。中國造船效率高、成本低,交付周期穩定,船東不用等個十年八年。中國在綠色船舶技術上領先,2024年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國際市場的78.5%。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大船東國,2023年中國船隊規模超越希臘,成為世界第一。這種優勢,美國靠行政手段根本打不掉。
但特朗普顯然不甘心。在港口費政策之后,他又盯上了中國的港口設備。美國商務部又提案對中國制造的集裝箱、拖車、半拖車、底盤、港口起重機等加征20%-100%的關稅。5月19日還要開聽證會,180天內可能實施。
這又是一記損人不利己的昏招。美國港口本來就效率低下,再折騰這些設備,只會讓供應鏈更混亂。更何況,中國制造的港口起重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0%,美國港口不用中國的,還能用誰的?
美國造船業的衰落已成定局。1920年的《瓊斯法案》過度保護美國造船業,導致成本飆升,競爭力全無。現在美國只剩20家造船廠,而上世紀80年代還有300多家。軍艦建造也是一團糟。“福特”號航母2017年服役,到現在電磁彈射器、武器升降機還是一堆毛病,維修費用已經超過130億美元。“哥倫比亞”級核潛艇項目多次延誤,海軍部長不得不去國會求預算。
美國的困境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自己作出來的,中國造船業的崛起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美國的行政干預改變不了這個趨勢,想靠打壓中國來“復興”造船業,簡直是天方夜譚。
如果真想好好發展造船業,就該好好投資技術、培養工人、提高效率,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給中國使絆子。可惜,以美國現在的政治氛圍,這種理性的選擇恐怕很難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