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全球行動與合作”主題邊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該邊會由中國與智利、法國、荷蘭、卡塔爾、瑞士共同發起,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經濟論壇等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多國政府官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等140余人參加邊會。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中醫藥局局長余艷紅在會上表示,無論文化差異多大、發展階段如何,對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追求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底色。中國愿與各國一道,將“人人享有”的理念轉化為“處處可及”的行動,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雙邊、多邊合作交流,讓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成為照亮全球發展的溫暖力量。
服務可及性進一步提高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全球行動與合作”主題邊會是今年世界衛生大會期間中國主辦的多場邊會之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視。余艷紅指出,中國不僅將2025—2027年定為“精神衛生服務年”,積極推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事業發展,更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同應對該領域的挑戰。
會議現場的視頻短片、海報、經驗分享等,讓與會人員看到了中國在精神衛生服務資源配置優化、服務體系完善、服務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成效與努力,也看到了中國在實現“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中國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從注重“治已病”轉向注重“治未病”,從“以精神障礙診療為中心”轉向“以心理健康促進為中心”,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均衡發展、公平可及”的現代化治理格局。
在中國,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可及性進一步提高,注重解決好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中國加大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及中醫醫院精神相關科室建設力度,及時填補空白點;在服務能力水平提升方面,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增強職業吸引力,加強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服務內涵外延拓展方面,加強心理、睡眠門診建設,發揮“12356”心理援助熱線作用,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在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方面,結合世界精神衛生日、大型義診活動周等時間節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
焦雅輝表示,目前,中國已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相關領域開展了積極合作,也與多個國家開展了政府間、專業機構間的交流。希望也期待與世界各國深化在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管理服務方面的政策交流和實踐探討,共同促進診療技術、診療理念和管理模式革新,為促進全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推動建設一個“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的美好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在邊會上,不同國家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破解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困局中的積極探索。比如,中國、瑞士、智利等國在預防、治療、康復和支持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在“預防為主”理念的貫徹、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消除歧視和反污名化的實踐等方面,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其中,智利長期關注精神衛生工作,通過出臺政策措施和立法強化患者權益保障。智利衛生部部長希梅娜·阿奎萊拉介紹,智利制定了國家精神衛生計劃(2017—2025年),確定了一系列行動方針,旨在促進對人權的尊重和相應的監管,實施保護精神健康的跨部門行動,及早發現風險因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并強化社會包容度。
聚焦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
“很高興看到這么多人團結一致,共同致力于增進世界各地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福祉。”荷蘭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保羅·貝克斯既開心又不無擔憂。他說,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常常被忽視或誤解,這對其成長、教育、人際關系和未來前景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他呼吁全社會共同負起責任,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
邊會特別設置了圓桌討論環節,以“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中的策略與成效”為主題,探討全球在提供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方面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姜雯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有中國特色,即基于家庭、學校、醫療、社會協同聯動的綜合、整合系統,常被稱為“家校醫社協同模式”。中國還有獨特的同伴心理支持系統,該系統于2003年在高校開創,如今已發展為成熟的同伴教育和支持系統。心理委員同伴教育覆蓋到中學生群體,一系列工具包為青少年提供了實用的心理支持方法和策略,目前已在中國300多所學校推廣,惠及數萬名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是全球健康大使、瑞士聯邦公共衛生局副局長芭芭拉?謝德勒?菲舍爾特別關心的話題。她介紹,在瑞士,抑郁、焦慮和自殺問題影響著年輕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建議加強早期干預和過渡期連續護理、消除自殺污名化、發展數字心理健康服務、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同時建立跨學科協作機制,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局長羅奕龍介紹,當前精神衛生領域面臨社會刻板印象和資源分配失衡等挑戰。對此,澳門創新構建“跨部門合作、社團聯動、全民參與”模式:通過社會文化司協調多部門協作實施“健康校園”計劃,依托街坊會等社團將心理咨詢融入社區活動,并培訓家庭主婦等群體成為社區情緒觀察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助理署長梁靜勤介紹,香港一直不遺余力地領導和協調不同政府部門、界別及專業的工作,促進年輕一代精神健康并向他們提供支持。這背后是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以預防風險為本的措施,以及跨部門、跨領域的緊密協作。
作為兒童早期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孤獨癥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需要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及全社會支持。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院長王大慶介紹,醫院通過凝聚社會資源,構建孤獨癥兒童多維度支持環境,將馬術運動、海洋動物互動、導盲犬體驗等特色項目納入孤獨癥干預體系,社會支持與醫院專業干預互為補充,構建了“自然﹢人文”的沉浸式康復關愛場景。
加強多邊合作,整合國際資源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心理健康不僅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更是全球治理的關鍵領域。各方呼吁加強多邊合作,整合國際資源,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聯合國將舉行非傳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高級別會議,希望各國抓住機會作出有力承諾,為未來幾年的心理健康服務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世衛組織助理總干事熱羅姆·薩洛蒙指出,雖然全球心理健康服務資金不足,存在嚴重的可及性和質量缺口,但通過全球共同努力,仍取得了一定進展。截至2024年底,新增7000萬人獲得心理健康服務。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主任付強表示,盡管許多國家、國際組織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高度重視,但全社會資金投入、資源投放還亟待加強。填補政策、資源的洼地,不僅需要更新觀念,更重要的是共同行動。期待各國、國際組織共同努力,加強雙邊、多邊衛生合作,共同推進全球心理健康服務發展。
“我們鼓勵將中醫藥納入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余艷紅表示,中醫藥在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作用。中醫藥強調“治未病”,注重預防和調養,這與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的理念不謀而合。
“心理健康投資具有顯著的社會回報率。企業每投入1美元用于員工心理健康計劃,可產生4美元的生產力回報。呼吁構建‘職場-社區-醫療’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世界經濟論壇健康與醫療中心健康與福祉負責人安迪·穆斯立足經濟維度,給出了企業投資心理健康的重要證據。
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和物質濫用司司長德沃拉·凱斯特爾也強調全球需加強心理健康投資與政策改革,提出四大行動方向,包括建立跨部門預防體系、完善社區綜合服務、確保資金可持續性和強化患者參與機制。
北京大學全球衛生研究院院長任明輝表示,必須以跨部門合作為核心,打破資源分配失衡的困境。多地經驗表明,當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時,心理健康服務可以真正貼近群眾需求,跨部門、整合型服務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的關鍵。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記者 楊世嘉發自日內瓦
編輯: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