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5月23日電(林波)近日,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深圳文博會”)上,杭州“六小龍”——游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企業代表的數字文化“尖兵”,成為展區最吸睛的一部分。
5月22日,浙江展區的機器人、機器狗吸引大家的目光。 (浙江省文化產業促進會供圖)
當杭州“六小龍”以炫酷的AI和機器人等技術成為焦點時,人們不禁要問——除了“杭州六小龍”,浙江的文化版圖上還有什么?
浙江擁有“萬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的厚重歷史,古跡遺存、文獻典籍等文化資源更是燦若星辰。
毫無疑問,深圳文博會上的人形機器人跳舞、AI生成影視、元宇宙文旅等黑科技,展現了浙江在“文化+科技”領域的領先實力。然而,若將視線稍稍偏移,便會發現,浙江的文化魅力遠不止于此。
浙江的文化產業不是只有“未來”,還有“過去”和“現在”。
據悉,本屆深圳文博會,浙江展區以“文化與科技共融,歷史與未來輝映”為主題,組織了該省90家重點文化企業及特色展示項目參展,共設置“文化名片”“數字未來”“古韻今輝”“非遺文創”四個板塊。
良渚文明是講好中國文化故事的“浙江之窗”。
“文化名片”板塊,展現了良渚玉鳥光影,其頂部造型如錢塘江潮奔涌,而良渚神徽紋則以數字肌理層層疊合,在虛實之間構建“水潤天青·玉映文明”的敘事。
與此同時,其核心展項《良渚·文明之光》通過3D建模,讓觀眾“觸摸”五千年前的文明溫度。
“良渚不僅僅是歷史,它還可以通過科技活起來?!睋拔幕卑鍓K工作人員介紹,良渚元素被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成為浙江文化輸出的重要符號。
這種“古老文明+數字表達”的模式,正是浙江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路徑——既扎根歷史,又面向未來。
而今,杭州良渚遺址古城公園正利用虛擬化、數字化展示,豐富遺址展示體系,建成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投入多個互動裝置,讓群眾能夠真正“看懂良渚、讀懂良渚”。
5月22日,參展商了解浙江科技產品。 (浙江省文化產業促進會供圖)
在“古韻今輝”板塊,越窯青瓷的釉色在燈光下流轉,宋畫中的生活場景通過VR技術重現,絲綢技藝被融入當代時裝設計。這里沒有高冷的文物陳列,而是以互動體驗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
“我們不是簡單地展示老物件,而是用現代設計重構傳統美學。”一位參展商以絲綢制成的文創包為例說,“比如這款包,圖案來自宋代山水,但剪裁是國際化的,年輕人很喜歡?!?/p>
如果說“古韻今輝”是傳統的升級,那么“非遺文創”板塊則展現了文化如何賦能鄉村。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金東面塑等非遺不再局限于老匠人的作坊,而是通過跨界合作,成為潮玩、文具,甚至是游戲IP。
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為例,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2010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5年3月,木活字印刷技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釧巧在瑞安展示木活字印刷作品。 周健 攝
木活字印刷技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釧巧表示,在瑞安,各類充滿木活字元素的藝術裝置、展館建筑分布在鄉村的角角落落,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點”,實現了非遺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雙贏。
這種“非遺+”的模式,正是浙江鄉村文化振興的縮影。
從良渚文明到數字未來,從宋韻雅集到非遺共富,浙江既有“六小龍”的科技鋒芒,也有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底色,更有非遺共富的民生溫度。(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