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高考生們手握志愿填報指南,總有一個問題在心頭揮之不去:這所大學的畢業生,未來能走多遠?今天,我們就以江西理工大學為樣本,從就業率、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細細拆解這所扎根贛南紅土地的工科院校如何為學子鋪就職業道路。
江西理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曾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工結合,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教學研究型大學,同時也是寶鋼教育獎評審高校。
江西理工大學積極服務于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鋼鐵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已構建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等一批強勢學科,形成了稀土、銅、鎢、鋰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四大特色和優勢。
也正是學校的獨有特色,該校畢業生在就業領域也展現出鋼鐵優勢。翻開江西理工大學的就業成績單,“穩定”二字躍然紙上。近五年的畢業去向落實率始終穩步上升,而畢業生則以其專業適應性廣和“為人誠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的特點而廣受社會歡迎,畢業去向落實率和就業質量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第一方陣)。
其中2024屆本科畢業生升學人數2094人,大多數畢業生前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此外,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等優質企業就業,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江西理工大學在就業質量方面的優勢表現。
具體來看該校就業情況,在地域分布上,江西理工學子既扎根故土又放眼全國。選擇留在省內的畢業生,他們或是參與南昌VR產業城的建設,或是在九江石化基地調試新型設備,用專業知識反哺家鄉發展。而奔赴長三角、珠三角的學子們,則帶著贛南人特有的務實精神,在蘇州工業園區的智能制造車間、深圳南山科技園的研發中心里開辟新天地。更有一批敢闖敢拼的年輕人,將簡歷投往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甚至遠渡重洋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礦產開發項目。
這種本地深耕與全國開花并存的格局,既得益于學校與礦冶集團、中國稀土集團等500強企業共建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優質資源,更離不開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改革的舉措。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江西理工大學的就業時,本質上是在探討一種教育哲學。這里的教授會帶著學生下礦井測數據,校企聯合指導的畢業設計直接解決工廠技術難題。這種浸潤到校園毛細血管里的務實基因,最終化作畢業生簡歷上扎實的項目經歷,化作江西理工大學學子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