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天,
陸續看到了兩條孩子被父母“管教致死”的新聞。
具體的新聞,我沒有點進去。
但根據大家對社會的了解,無非就是:
孩子“不聽話”"沒有成龍鳳",作為父母的“順手管教”,結果“不小心”下手重,導致孩子死了。
畢竟,這也不是啥新鮮新聞了。
早些年互聯網沒那么發達的時候,
我們都能知道這樣的消息,何況那些沒被曝光的消息呢。
我相信,對于“打孩子”這種事,絕對有人說:
“我小時候也經常挨打,但不是照樣長大了?現在也挺好的。”
我只能說,
這些人不僅被打出了心理陰影,還被打出了認知殘缺。
2
在國內,說起來“打孩子”,那太“正常啦”。
有的被拿雞毛撣子打,有的被拖鞋打,有的被皮帶抽...
我啊,小時候就沒少挨過揍。
我媽經常這么給我說啊:
爸媽打你是為你好,不然為啥不去打別人家的孩子呢?
小時候,我好忽悠,也沒啥邏輯。
現在想想,你想打別人家的孩子,人家爸媽得樂意啊。
雖然我感謝父母的管教,但我并不認為打孩子是唯一的教育手段。
畢竟,打得多了重了,真會留下心理陰影。
當然了,
很多人似乎并不在意心理問題這回事——那就沒得說了。
所以啊,很多人覺得這沒啥問題也就不奇怪了,理由一套套:
“小時候不打不聽話”
“打是愛,不打才是不管”
“我是為你好”
“打幾下怕啥,我小時候挨打長大的!”
看見沒?
這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維復刻。
小時候被打,長大了沒敢承認那是傷害,就反過來合理化,把它變成“成長必經之路”。
3
問題就來了,
為什么很多父母喜歡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說到底,因為——打,比教要快。
講道理你要花時間、控制情緒、琢磨怎么說孩子聽得懂。
打一頓就立馬安靜,一勞永逸。
很多家長從來不想學怎么當父母,只想靠“經驗”和“權威”搞定一切。
而且,說白了,還有一種潛臺詞是:
“我是你爸/媽,我打你,天經地義。”
這不是教育,是情緒發泄;
是借管教之名,把孩子當出氣筒。
更可怕的,是那些“打完孩子,心里還有理”的人。
他們的邏輯是:
“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你現在痛一點,以后會感謝我。”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多。”
這種控制型愛,扭曲了親子關系。
孩子從小就在“愛”和“暴力”里混淆,長大后要么學會討好,要么變得暴躁,要么壓抑憤怒、陷入自我攻擊。
還有一種后遺癥更常見:覺得“被打”是天經地義的。
當別人說“打孩子是暴力”時,他反而覺得“你太矯情”“你不懂”。
實際上,那不是“懂事”,那是被打怕了、打傻了、打習慣了。
4
而且,大家在實際生活中會發現:
很多人,根本不把孩子當“人”看
這一點,你只要聽他們怎么罵孩子就知道了:
“我生的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我花錢養的,我沒資格教訓?”
“這點小崽子,懂個屁?”
在這些人眼里,孩子是財產,是“附屬品”,是可以隨意擺弄的小玩意兒。
他們覺得自己養了孩子,就擁有了對孩子的絕對主導權和懲罰權。
說白了,很多家庭的孩子,從來就沒被當作一個“獨立個體”來尊重過。
說到這,絕對有二極管會噴:
那不打,孩子真的能教好嗎?
哎,二極管,你可就閉嘴吧。
孩子不打,確實可以教育好;
只是,你得多動腦、多花時間、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和節奏。
這,就看你愿不愿意而已。
打孩子,不能成為父母逃避成長的借口。
如果你小時候被打,現在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沒事”——
不是你真的沒事,而是你不知道你原本可以更好。
當然了,也不是說:
不是不能批評孩子,但你得先承認,孩子也是一個人。
愿所有父母都能在罵孩子的時候,
記起自己小時候挨過的那一巴掌;
你雖然是第一次當父母,但你別忘了自己也曾是小孩。
別再說“我小時候也是這么過來的”,
說實話,那并不光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