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人民網(wǎng)-湖南頻道
端午佳節(jié)將至,粽子再次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在眾多粽子品類中,烏米粽以其獨特的色澤、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食客的目光,也成了致富香餑餑。
烏米粽制作車間。受訪單位供圖
一大早,在湖南郴州蘇仙區(qū)坳上鎮(zhèn)田家灣村烏米香姐非遺工坊內(nèi),粽葉的清香裹挾著烏米糯香撲面而來,李啟香和大伙兒已經(jīng)忙活開了。“烏米粽的秘密就藏在這些樹葉里……”坳上烏米粽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啟香介紹,制作烏米粽首先要將烏樹葉、南燭樹葉等十多種新鮮樹葉洗凈后搗碎、過濾、擠汁,再將浸泡了24小時的糯米置于汁水中,讓糯米呈現(xiàn)出烏色,再加入花生、蛋黃、瘦肉等食材,大鍋水煮3到4小時就能食用。
田家灣村里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叫目連的人,他上山采來一些烏飯樹葉,搗碎同糯米一起燒成烏黑色的飯團,送給牢獄中的母親吃。獄卒一看黑乎乎的飯中還混有一些樹葉,連豬食也不如,就給他母親吃了。可母親吃后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在獄中連蚊子都不叮咬。“因為目連第一次燒烏飯是農(nóng)歷四月初八,所以這一天也成了當(dāng)?shù)氐摹疄躏埞?jié)’,同時為了紀(jì)念目連對母親的孝順,燒烏飯的習(xí)俗流傳至今。”在李啟香印象中,自家用烏米制粽的技藝也是祖輩傳承下來的。
2015年,李啟香從廣東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決定將烏米制粽的技藝?yán)^續(xù)傳承下去,帶有山野清香的烏米粽,不僅口感獨特,還有清理腸胃、促進(jìn)消化、清肝明目等功效,受到了廣大消費者青睞,李啟香還種植了500畝烏米粽原材料基地。“每到端午節(jié),吃烏米粽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慣,這是屬于我們家鄉(xiāng)的味道,也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作為烏米粽的忠實食客李佳一邊品嘗著剛出鍋熱騰騰的烏米粽一邊說道。
配有豐富食材的烏米粽。受訪單位供圖
如今,烏米粽作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李啟香已經(jīng)是第四代傳承人,烏米香姐非遺工坊也成功成為全國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主打烏米飯、烏米粽、烏米套花等產(chǎn)品,通過線上直播引流、線下節(jié)會活動等渠道推廣,產(chǎn)品已遠(yuǎn)銷全國各地。烏米粽子也從過去的節(jié)令食品變成了一年四季不愁賣的美食。目前,非遺工坊銷售旺季每天可加工制作3萬個烏米粽,年銷量高達(dá)200萬個,帶動當(dāng)?shù)?00位村民就近就業(yè),每年每戶實現(xiàn)增收近1萬元。 (黃建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