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孟加拉國為新戰斗機設下鐵律:必須雙發動機,海上飛行更安全。但如今,一場空戰結果,卻讓一架單發動機飛機殲-10CE成了最熱門選項,經過漫長等待,事關孟加拉灣空防未來的主力戰機采購,最終會是舊執念獲勝,還是新黑馬爆冷?
孟加拉灣這片日益滾燙的熱點水域,讓鄰近的孟加拉國不得不把空防升級這事兒,擺在了臺面上最顯眼的位置。
說起來,他們為了這片廣闊海域的權益,空軍戰斗機換代這事兒,念叨了快十五年了,兜兜轉轉,如今似乎真要掀開蓋頭,看看新媳婦到底是誰。
打一開始,孟加拉國空軍心里就揣著個“技術疙瘩”:新飛機,必須得是倆發動機!為啥?說是在海上飛,萬一一個發動機罷工了,另一個還能救急保平安。
這念頭像生了根,從最早眼巴巴瞅著俄羅斯的蘇-30,到后來心思活絡地瞧向歐洲的“雙風”——法國“陣風”和歐洲“臺風”,雙發標準雷打不動。
哪怕是俄羅斯松口給了十億美元貸款,還賣了十六架雅克-130高級教練機,孟加拉國自己也用著米格-29有些年頭了,可這主力戰機的大事,就是遲遲落不了停。
這里頭,少不了大國間的眉眼官司,比如俄羅斯老大哥,前腳給孟加拉國送教練機,后腳就答應賣蘇-30給隔壁的緬甸,這下可把達卡方面給惹毛了,生怕自己落得個亞美尼亞的下場。
飛機是先進,可升級保養都得看人臉色,自家說了不算,這滋味可不好受,這雙發執念,究竟是保障安全的鐵律,還是已經過時的老黃歷了呢?
這不最近,孟加拉國空軍的高級代表團又去了趟意大利,看了看“臺風”戰斗機,順帶也瞧了瞧C-130運輸機和各種直升機,這節骨眼上,殲-10CE呼聲正高,他們這一趟歐洲行,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確實耐人尋味。
或許,達卡方面是想在最后拍板前,多方接觸一下,看看能不能在殲-10CE和“臺風”之間,再爭取點更有利的條件,把國家利益最大化。
話說回2021年,孟加拉國空軍重啟戰機采購時提出的那四大硬指標——AESA雷達、超視距空戰、海上打擊、雙發布局——至今還是他們掂量的重要標準。
如今殲-10CE在南亞模擬空戰中把“陣風”比下去,這讓孟加拉國軍方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款最初可能只是“備胎”的單發戰機。
原先他們可能盤算著,買點二手“臺風”當高端主力,再配上些中國產的FTC-2000G“神鷹”這類便宜好用的輕型戰斗/攻擊機,搞個高低搭配,可殲-10CE這么一攪和,用全能的表現和誘人的價格,似乎給出了一個“一步到位”的更優選項。
現在,孟加拉國倒是左右為難,一邊是堅持了十多年的“雙發情結”和對歐美成熟裝備體系的某種習慣性依賴,另一邊,是以殲-10CE為代表的新興力量,用實打實的性能、全壽命周期的經濟性,到底又該如何選擇呢?
要知道從2021年開始,孟加拉國腰包鼓了點,就對戰機有了具體的要求:新戰機得有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打超視距空戰,海上攻擊能力也得杠杠的,當然,那個念叨了十多年的雙發要求,還寫在紙上呢。
歐洲的軍火商們眼瞅著訂單要到手,誰曾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中國的殲-10CE戰斗機,憑著模擬空戰里的亮眼表現和實實在在的性價比,愣是擠進了這個局。
殲-10CE用的是國產渦扇-10B“太行”改進型發動機,據說可靠性已經不輸國際主流貨色,單發動機嘛,飛機能輕快不少,維護起來也省心省錢,這經濟賬誰都得算。
更關鍵的是,就在不久前南亞地區的一場模擬空戰里,殲-10CE靠著先進雷達和霹靂-15E遠程空空導彈,把法國“陣風”給“揍”了下來,這戰報一出,孟加拉國對單發飛機的信心,那可是噌噌往上漲!
至于孟加拉國最看重的海上打擊,殲-10CE能掛兩枚CM-400AKG空射反艦導彈,射程二百四十公里,三倍音速突防,現在海上的軍艦碰上它,都得捏把汗。而且這飛機九成五都是“中國造”,供應鏈穩當,也不怕關鍵時候被人卡脖子。
再看看天平那頭的歐洲“臺風”戰斗機,特別是早期批次的二手貨,也被推銷到了孟加拉國面前,要說優點,“臺風”航程更遠,能掛的東西更多樣,多功能性也更強,尤其是在對地精確打擊方面,經驗確實老道。
可問題是,這些二手“臺風”大多是本世紀初的產品,航空電子系統和隱身技術,在今天看來多少有點跟不上趟了,歐洲人拍胸脯說能“簡單升級”,聽消息也就是換換雷達天線,核心的飛行控制和任務計算機,想大動干戈怕是難了。
不僅如此它配的“飛魚”反艦導彈,射程也就七十公里出頭,突防速度跟CM-400AKG比起來,差了一大截,而那個名氣很大的“流星”遠程空空導彈,歐洲人好像也拿不出太多硬邦邦的實戰數據來證明。
更讓人頭疼的是,這些二手貨剩下的飛行壽命據說不到二十年,后續的維護升級費用,保不齊就是個無底洞。
這年頭,空戰早就不光看發動機有幾個了,雷達看得遠不遠、準不準,導彈打得夠不夠狠、抗不抗干擾,電子戰系統能不能壓制對手,這些才是關鍵,放眼全球,F-16、“鷹獅”這些單發戰斗機,不也成了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力,戰功赫赫嗎?
買武器這事兒,從來不只是看技術參數那么簡單,背后還有一本復雜的經濟賬和人情賬,雖然孟加拉國軍費雖然漲了,可每一分錢都得掰成幾瓣花,殲-10CE的全套方案,連飛機帶霹靂-15E導彈,再加上地面設備啥的,總共報價也就八千多萬美元。
而且一種機型就能把空戰和反艦的活兒都干了,不用再搞什么高低搭配,省了不少麻煩,相比之下,二手“臺風”光是裸機就可能要一個億美刀,導彈武器還得另外掏錢,但這點差價,對一年軍費四十億美元的孟加拉國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
不僅如此從長遠來看,運營成本更是個大頭,中方承諾給殲-10CE提供“一站式”的本土化維護,甚至可以在孟加拉國建維修中心,配件供應速度快得多。
歐洲人賣二手裝備,往往是“售出概不負責”的調調,后續升級改進不僅貴得嚇人,還可能處處受制于人。這種“高價買淘汰品”外加“持續燒錢”的模式,對精打細算的用戶來說,簡直是噩夢。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哪筆買賣不帶點地緣政治的味兒?孟加拉國也想在幾個大國之間找平衡,做決定時自然也怕“站錯隊”。
回頭看看,中國賣給孟加拉國的武器,從早年的殲-7戰斗機到近些年合作造的056型護衛艦,一直都講究“不摻和政治”,從不在軍火交易里夾帶私貨。
這次殲-10CE競標,中方姿態也放得很開,允許孟加拉國飛行員去中國空軍基地親身體驗,甚至還能根據客戶要求改火控系統,兼容其他國家的武器。
這種“客戶就是上帝”的靈活勁兒,跟某些西方國家賣軍火時那種高高在上、還喜歡附加條件的做派,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法國,就曾經拿所謂的“人權問題”卡過孟加拉國的軍售,這種雙重標準,誰碰上心里能舒服?
這場圍繞孟加拉國天空的較量,不單單是不同國家航空工業實力的PK,更是一個中小國家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如何爭取自主、謀求發展的生動寫照。
迷霧還沒散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孟加拉灣上空。傳統執念和務實利益之間,孟加拉國這關鍵的一子,會怎么落下?這結果,或許會給更多面臨類似困境的國家,提個醒,留個念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