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開倒車的特朗普,就連一向反對中國的美媒都開始發文力挺中國,警告美國政府:如果特朗普還不改變,這四年就是中國趕超美國的分水嶺。
那么特朗普究竟錯在哪了呢?他的一意孤行又會給美國帶來怎樣的問題呢?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關于中國即將全面超越美國的文章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當地時間5月19日,《紐約時報》援引了一篇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的文章,文中毫不避諱地指出——特朗普還沒意識到中國正在超越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凱爾·陳指出,特朗普在返回白宮之后推出的種種政策,正在加速中國主導世界格局的形成。他認為,目前特朗普政府實行的關稅政策,正在全面削弱美國的實業根基,嚴重影響了國家的長期競爭力。
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芯片等關鍵領域接連突破,而美國卻因為瘋狂砍預算、加關稅,硬生生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中美關稅結果讓所有美國人傻眼。《華爾街日報》算了一筆賬:特朗普吹噓的“制造業回流”根本是笑話,越南對美出口今年暴增22%,但其中35%的零部件都來自中國。
同一片天空下,中國卻在按照自己的劇本,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奔。特別是在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這些硬核科技領域,中國不僅鉚足了勁兒追,有些細分賽道甚至已經悄悄領先。不信你看,全球動力電池十強,中國企業占了六把交椅。光伏板產量,世界八成都寫著“中國制造”。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連續七年沒旁落過。
更讓美國同行睡不著覺的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專利數,中國也反超了。聽說深圳一家初創公司搞的新型量子芯片,算力甩傳統芯片幾條街,能快上千倍!這些成績背后,是中國每年把國民生產總值的2.5%砸向科技研發的決心和魄力。
再瞧瞧美國這邊,制造業回流喊了三年,新增的崗位連承諾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場面多少有點尷尬。更黑色幽默的是,就算有汽車廠把生產線從墨西哥搬回底特律老家,八成的零部件還得從中國飄洋過海運過來。
五角大樓的供應鏈安全報告也直言不諱,F-35戰斗機用的稀土永磁材料,百分百捏在中國供應商手里,誰讓人家在稀土提煉技術上有二十三項獨家專利呢!國防部官員自己都說,想建條自己的供應鏈,沒個七年下不來。
國內為了錢袋子怎么花,吵得更是一地雞毛。拜登政府留下那九萬億美元的窟窿,成了兩黨互相甩鍋的靶子。民主黨說,錢沒白花,半導體產業復興總算有點盼頭了。共和黨則罵,這不明擺著瞎折騰嘛!
想當年特朗普團隊大刀闊斧砍公共研究經費,直接后果就是美國大學的科研能力打了折扣,頂尖人才都琢磨著往國外跑。哈佛大學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幾位核心大牛,不就被深圳的研究機構用三倍于麻省理工的薪水給挖走了?企業界也分裂了,傳統制造大佬們哭著喊著要貿易保護,科技巨頭們卻巴不得趕緊松綁技術合作。國會山里,關于關鍵技術競爭的法案,就這么在吵吵嚷嚷中難產。
產業圈里已經有聲音在嘀咕:屬于中國的時代,可能真要來了。在這個新時代,中國或許要憑著經濟和技術硬實力,重新描畫世界權力的版圖。有學者甚至有點悲觀地放話,特朗普政府的某些昏招,將來回過頭看,搞不好就是中美實力反轉的分水嶺。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效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一臺Model3的制造成本,愣是比美國本土工廠低了28%,秘密武器?是背后那470家本地供應商組成的強大生態圈。當馬斯克把最牛的一體化壓鑄技術帶到中國時,底特律的汽車工程師們心里頭,那叫一個五味雜陳。
生物醫藥也不是美國一家獨大。中國藥企研發的一款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已經在美國開始了三期臨床試驗,一旦獲批,就能打破這個領域十七年沒新藥的僵局。航空航天那邊,中國民營火箭公司成功回收了甲烷燃料火箭,直接叫板SpaceX的技術路線。更讓NASA捏把汗的是,中國空間站廣發英雄帖,邀請國際伙伴一起搞科研,已經收到了17個國家的實驗申請。
人工智能的賽跑更是進入了沖刺階段。北京一家AI公司開發的多模態大模型,在斯坦福大學的測評里,表現比GPT-4還亮眼。連OpenAI的創始人都私下承認,中國團隊在算法優化上確實有兩把刷子。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國企業更傾向用自己說了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美國企業則還抱著傳統的ERP系統不放。疫情一來,供應鏈一緊張,高下立判:東莞的智能工廠72小時就能調整好生產線,底特律的同行們平均得折騰三個星期。
特朗普政府想通過制造業回流、給全球供應鏈加稅這些招數,把美國企業往自家院子里圈。
可笑的是,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一調查,發現加征關稅清單里七成二的商品,根本找不到替代品。沃爾瑪的采購總監也實話實說,就算把生產線搬到越南、印度,七算八算,成本還是比從中國進口高出35%。經濟規律這玩意兒,可不管你華盛頓怎么設計貿易壁壘。
《芯片與科學法案》喊得震天響,落地卻磕磕絆絆。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因為招不到足夠的技術工人,只能延期投產——項目需要三千名熟練工程師,美國本土能湊夠的還不到兩百人。
《通脹削減法案》更是把盟友們得罪個遍,德國車企就抱怨,不給中國供應商發許可證,這不明擺著“綁著一只手跟人賽跑”嘛!沒過多久,德國總理頂著美國的白眼,帶著一大幫企業老板浩浩蕩蕩訪問中國,要知道,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平均占到近四成。韓國SK創新的CEO在田納西州建新能源電池廠時也坦言,技術是帶來了,可核心設備還得從中國進口。
貿易談判桌上的氣氛,也變得耐人尋味。以前在日內瓦,美國代表想在稀土、芬太尼這些問題上讓中國松口,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最近,為芬太尼問題僵持好幾周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竟意外收到了中國商務部遞過來的技術解決方案,詳詳細細說明了不加關稅也能管住原料流動的法子。這種務實的姿態,反倒讓一些鷹派議員不知道該怎么接招了。美元霸權曾經是美國的王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在現在的貿易關系里,作為供應大頭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掌握主動權。
特朗普一度放出想訪華的試探氣球,盼著北京遞個橄欖枝,結果呢?北京不僅沒請,反而把他的虛偽姿態給揭了個底朝天。事實證明,過去那種“給個巴掌,再給顆糖”的外交套路,越來越不好使了。
人才的爭奪,更是到了白熱化的地步。2023年,中國STEM專業的畢業生數量是美國的八倍,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更是首次突破了百萬大關。
清華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一下子吸引了27名海歸教授,其中15位曾經在美國頂尖大學拿著終身教職。深圳技術大學搞的“校企雙導師制”,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特別搶手,企業都點名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都說了,全球十二大科技集群,中國自己就占了五個。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創新研究教授感慨,世界正在迎來一個多極化的技術革命時代。一位對沖基金經理在邁阿密直言不諱:“未來十年的科技紅利,在中國!”連紅杉資本都悄悄調轉船頭,把一半的資金投向了中國的新能源和量子計算。
新材料的突破,往往能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中國科研團隊搞出來的石墨烯改性鋁合金,強度能跟航空鈦合金掰手腕,成本卻只有四分之一。波音公司想搞逆向工程,結果發現這技術里頭有12項中國獨家專利,根本繞不開。還有一種2200兆帕的特種鋼,已經用在了深海探測器上,強度把美軍核潛艇用的鋼都甩在身后。
這些實打實的進展,讓美國相關產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涼意。
信息來源:
“歷史學家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正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
2025-05-19 16:21·觀察者網
美媒:未來,美國或將變得不那么重要
2025-05-21 11:00·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