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甘肅省民勤縣蘇武鎮蘇山村的麥田泛起翡翠色漣漪,一寸高的幼苗在漠風里舒展嫩葉。淺埋式滴灌帶如銀色葉脈隱于沙壤,水珠沿著管壁精準滲入根系。農技人員輕觸電子屏啟動系統,三級過濾裝置隨即轟鳴運轉,地表水經導流墻分流沉淀,旋流除砂器剝離雜質,最終化作清流注入滴灌網絡。
“淺埋設計既防風蝕又保出苗。”蘇武鎮蘇山村淺埋式滴灌小麥示范點負責人馬尚福介紹,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壓力補償式滴頭與毛細管網協同運作,結合土壤墑情監測實時調控“高頻微灌”模式,將定制水肥均勻、定時、定量輸送至地下20厘米根區活躍層,使小麥根際微域形成動態平衡的“營養島”,有效提升農田精準化管理水平。
“地表水經支渠、斗渠、農渠三級輸配水系統匯入U型泵池,通過‘導流墻-沉淀槽’組合結構緩流促淤,結合三級過濾裝置分級截留懸浮物。凈化水體由11kW潛水泵提升至機井首部樞紐,經旋流除砂器離心分離、疊片過濾器精密篩濾雙重凈化后,依托智能滴灌系統實現水肥精準調控輸送,形成‘輸配-沉淀-過濾-凈化-施用’的全鏈條水處理體系。”民勤縣蘇武鎮副鎮長尹鵬介紹,“渠首旋流除砂-泵池沉淀攔截-首部疊片精濾”梯形三級過濾體系,配套11kW變頻潛水泵動力單元聯動壓力補償式滴灌帶,形成“梯級凈化-智能調控-精準輸配”技術閉環,實現地表水灌溉有效利用率達98%以上。
“地表水梯級凈化+管網智能調控”,這套“從渾濁到清澈、從漫灌到滴灌”的智慧水網,正在重塑民勤綠洲傳統灌溉格局。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末端,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僅120.8毫米,而5-9月平均蒸發量卻高達1019.8毫米。長期干旱的嚴峻現實,倒逼民勤縣持續探索節水之道。依托科技力量,該縣通過升級“港灣式”地表水泵池系統,大力推廣淺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灌溉方式與智能調控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作物需水規律的精準匹配。同時,建立土壤墑情智能監測網絡,動態調控灌溉量與灌溉時機,并配套完善節水灌溉設施。此外,還強化水資源統籌調配,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最大限度挖掘節水潛力,為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民勤作為資源型缺水地區,農業節水已突破傳統管控模式,依托智能灌溉系統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構建‘云端監測+精準調控’管理體系,推動用水決策從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轉型,灌溉方式從粗放漫灌向精準定制升級。”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興斌介紹,除“地表水梯級凈化+管網智能調控”外,“生態溝渠+雙水源灌溉”“階梯式智能計量管理”等智慧灌溉技術在民勤綠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涵蓋了大田作物、設施農業、果園、園林景觀等多個領域。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智慧灌溉也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許多鎮區的農業示范園、種植大戶紛紛引入智慧灌溉系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據統計,“地表水梯級凈化+管網智能調控”閉環系統在民勤縣農業節水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該系統已在5萬畝高標準農田落地應用,配套的智能監測平臺可實時采集區域內泵池的水位、流量等數據,根據不同地塊的作物需水特性,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一池一策”動態管理與管網智能調控。憑借精準的水量分配與高效凈化處理,系統年均節約農業用水達數百萬立方米,為干旱地區成功探索出節水增產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路徑,為資源約束型地區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本。
“未來智慧灌溉技術將朝著低成本、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談及下一步規劃,王興斌表示,民勤縣將通過開發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操作管理軟件,降低系統的使用門檻,打通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動創新成果在田間地頭扎根見效,實現節水增效與農戶增收的良性循環。此外,智慧灌溉系統將與農業生產的其他環節,如施肥、植保、環境調控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智慧農業綜合解決方案,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支持。(馬愛彬)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李筱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