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甘肅省清水縣白駝鎮的木耳種植基地,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映入眼簾:大棚里,村民們熟練地將菌棒整齊擺放,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平地上,10萬棒地擺木耳菌棒排列有序,宛如黑色“珍珠”灑落田野;山林間,吊袋黑木耳借助松樹主干茁壯生長,形成“林菌共生”的獨特風景……
白駝鎮木耳種植基地(清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清水縣白駝鎮依托溫濕氣候與肥沃土壤的自然稟賦,把地擺木耳作為特色農業的“破局產業”來抓。為推動產業發展,白駝鎮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土地流轉、菌棒采購到技術對接,提供“一條龍”服務。同時,邀請農業專家團隊實地指導,為木耳生長制定科學方案。在16畝標準化種植基地,菌棒嚴格按照間距標準擺放,并采用“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既保障了木耳品質,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地擺木耳種植不僅豐富了白駝鎮的農業產業結構,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菌棒擺放期間,基地吸納了周邊20余名村民務工,每人每天收入100元以上。通過創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除提供短期務工崗位外,還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種植等方式共享產業紅利。據測算,木耳成熟后每畝產值可達2萬元,預計帶動村集體增收超10萬元,戶均年增收超5000元。
當地村民在木耳種植基地務工(清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介紹,與傳統種植不同,白駝鎮地擺木耳項目充分發揮“成本低、易管理、見效快”的優勢,通過噴灌系統精準調控溫濕度,遵循綠色種植標準,讓木耳在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白駝鎮按照適地適種的原則,持續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整合白駝河川區優勢資源,創新構建“大棚+地擺+林下+原木”的四位一體的創新種植體系。
截至目前,白駝河川區共種植木耳75萬棒,預計總產值225萬元,帶動就近務工180余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下一步,白駝鎮將繼續深化木耳產業多渠道經營發展模式,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推動木耳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邁進。
李榕 馬輝 陳婧嫻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央廣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