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啟動儀式,近日在國測會展中心舉行。該平臺的成立旨在搭建一個國際化的文博藝術交流橋梁,推動文物與藝術、文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博走進生活。
本次活動以“破界·共生”為主線,也應和了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的主題。活動涵蓋政策解讀、案例分享與實踐研討,凸顯文化領域對藝術創新與跨界協作的迫切需求。與會者一致認為,唯有打破藝術門類、地域與媒介界限,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國際話語權提升。
來自多地多家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文博藝術單位代表、藝術家、戲劇團隊、音樂人、非遺傳承人等齊聚一堂,就文物在當下如何“活”起來,讓文化在百姓身邊“火”起來等話題進行了充分探討。
藝趣博物團隊拍攝的《文博藝術看香港》紀錄片在此次活動上進行了片段首映,紀錄片展示了香港多家文博藝術單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M+博物館,香港藝術節優秀戲劇《海底兩萬里》,香港芭蕾舞團的魅力與成就。
清華美院教授張夫也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義性,涵蓋戲劇、民間傳說等多元形態,強調需打破博物館文物、表演藝術、手工藝等門類壁壘。他呼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呼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中外文化互鑒共生。
中國煤礦文工團劇目部主任馬凱瓊分享了該團與博物館合作的多部沉浸式戲劇案例,如《俑立千年》《文明的燭火》《眾里尋他》,并提出未來三大創作方向:現實題材話劇、文物古跡活化、非遺短平快的駐場演出。并表示,期待探索文博與藝術的無界融合。
中國藝術檔案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數字文化集團)劉仲介紹了由中數集團參與制定的舞臺藝術錄制和非遺技藝采集兩項行業標準。他以《首見媽祖》沉浸式交互項目為例,強調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創新的推動作用,并表示希望加強行業交流,推動文化資源創新傳播。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教育與研究處副研究員陳利介紹了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的教育實踐,分享了通過戲劇普及文化知識的經驗,并邀請公眾體驗“戲中有歷史,史中有人情”的獨特文化魅力。
中國農業博物館社教部科普教育組負責人趙靚介紹了該館農業主題戲劇實踐,如曲劇《耕織曲》與學生科普劇《憫食記》等文博戲劇,并表示希望通過戲劇生動傳遞傳統文化知識,期待與更多單位合作挖掘農業文化價值。
國家動物博物館運營與管理部副主任張雪介紹了自然類場館的科普話劇嘗試,提出未來計劃以藝術形式深化“和諧共生”理念宣傳。她表示期待與各界合作探索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新路徑。
亦乘文化戲劇制作人鄧然分享了海外博物館體驗啟發,提出國內博物館戲劇需挖掘文物的歷史美學。她表示,將推動“文物活起來”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文化體驗。
北京樹新風劇團戲劇制作人李芳菲介紹了甲骨文主題戲劇《提給自己的問題》,并希望劇目除了能夠在劇場中演出以外,也能夠有機會以片段劇、單元劇的形式走入到博物館之中和一些主題展館之中。與博物館共享觀眾的同時,也能夠讓大家同時體會到文博文史知識和戲劇的雙重感受和享受。
當天的啟動儀式還涵蓋了定州王氏緙絲非遺展品,山東理工大學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的5組文博服裝展品等。歷史情景短劇《恭王府的主人們》由文博志愿者團隊再現了恭王府的風云變幻;古詩詞改編歌曲《山村詠懷》以阿卡貝拉的形式展現了古典詩詞的魅力;原創文博歌曲《中軸線印記》詮釋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韻味;文博劇《北京城建城的故事》講述了北京城起源與發展的傳奇。
北京國測劇院負責人韓馨怡表示:“戲劇與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希望通過舞臺藝術的語言,破解文物背后的情感密碼,讓文物成為可感可觸的敘事。”一直以來,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在文博藝術領域探索創新,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博戲劇、文博音樂、文博服裝案例。
據介紹,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是一個開放的文博教育項目,目的是增進跨國家跨地區跨城市的文博教育共創。未來,平臺以國測劇院為主場,將邀請更多博物館、文博藝術單位、藝術家,以及不同國家、地區、城市的劇院、專業戲劇團隊、戲劇創作人、音樂人、服裝設計師和院校師生等加入其中。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