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效欽
近日,農行泰山支行營業部剛結束當日服務,內勤行長畢玥突然接到一通求助電話:"我父親車禍骨折急需手術,銀行卡限額不夠支付醫療費..."電話那頭,客戶女兒張女士的聲音被監護儀的警報聲打斷。
68歲的張建國是泰山景區退休護林員,當日上午巡查時被倒伏樹木砸傷,經泰安市中醫院診斷為盆骨粉碎性骨折。主治醫生強調必須當晚進行鋼板固定手術,否則可能引發骨髓炎。但家屬繳費時發現,其農行卡因長期小額消費被設定為單日1萬元交易限額,而手術押金需3.8萬元。
畢玥調閱系統發現客戶賬戶狀態正常,立即啟動緊急備案:"劉經理、田經理,請立即攜帶新型智能終端到醫院!"此時客服經理劉世軻剛結束開戶考察外拓,田宏懿正在清點移動設備箱——這個印著"農行移動服務終端"的銀色平板,裝有集成身份證閱讀器、高清攝像頭和離線核驗系統的第三代智能終端。
當晚19時,暴雨如注。當兩位渾身濕透的銀行人出現在骨科病房時,監護儀顯示客戶血氧值正在下降。"張叔,您躺著別動,我們設備支持仰臥位識別。"劉世軻迅速展開移動終端,田宏懿將病床調整至30度斜角。此刻面臨的挑戰是:客戶因劇痛無法清晰表達,且持續吸氧導致面部有壓痕。
"先核驗身份證原件。"田宏懿將客戶女兒遞來的身份證放入閱讀器,系統秒速讀取芯片信息。劉世軻同步操作設備,將攝像頭調整至病床正上方:"張叔,請您看著綠色光點眨眼三次。"當生物識別系統捕捉到第2次有效眨眼時,床頭的鎮痛泵突然發出提示音,客戶面部出現短暫抽搐。田宏懿半跪在病床左側,用身體遮擋走廊頂燈反光;劉世軻輕扶客戶頭部保持角度。經過數次人臉識別核驗,系統終于跳出"人臉識別通過"的綠色提示,張叔輸完密碼之后,成功將張叔銀行卡單日限額提升至5萬元。當繳費成功的提示出現在醫院自助終端時,手術室護士恰好出來通知準備轉運患者。
"從打電話到解決問題只用了90分鐘,這就是農行速度!"張叔的女兒在病房感嘆到。她特別注意到,整個流程完全通過移動終端完成,沒有簽署任何紙質文件,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提額業務。
這場生命接力的背后,是農行泰山支行對移動金融服務的持續深耕。農行2025年配置的"智能移動柜臺",集成了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人行聯網核查系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審核客戶信息和提額業務,時刻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金融便捷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