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5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尋溯中華文明,請來洛陽城》的報道。
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國史籍,上下五千年風云際會,“洛陽”二字閃耀其間——
這里居天地之中、處九州腹地,為何尊銘文“宅茲中國”之所在;
這里匯東西通衢、納南北氣度,是絲路運河“萬里通達”的具象;
這里融多元一體、承文脈綿長,留文人墨客“詩酒華章”的吟唱。
一座洛陽城,凝結著道不盡的中國式浪漫,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原鄉。而今,它正以“日新又新”的姿態,承歷史輝光、融古韻今風、向未來走去。
農歷正月初一,河南省洛陽市舉行“正月煙花上洛陽”——2025洛陽新春焰火晚會。新華社發(張怡熙攝)
尋溯文明足跡
初夏時節,伊水映翠,龍門石窟矗立兩岸,游客熙來攘往。大家慕名而來,實地尋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陽洞內,龍門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谷宏耀正和多部門的同事一起,對石窟信息進行詳細的調查記錄。
“我們的工作包括考古測繪、數字化掃描、病害調查等,為后續古陽洞考古報告編寫和保護利用工作提供資料。”谷宏耀說。
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的龍門石窟,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經數代營造,現有編號窟龕2345個。古陽洞,正是其中最早開鑿的洞窟,著名的魏碑書法精華之作《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出自這里。
除了書法,龍門石窟還匯集了建筑、宗教、美術、服飾等多個方面的大量實物史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鮮卑、中亞、古印度、古希臘等多元文化因素,在龍門石窟交相輝映,并不斷與中原本土文化融合發展,于峭壁層阿之上、精舍千龕之中,鐫刻下“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尚書·禹貢》記載:“伊、洛、瀍、澗既入于河。”盈盈水波間,“河出圖,洛出書”,河洛文化由此濫觴。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沿洛河東西綿延幾十公里的范圍內,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一字排開,以“五都薈洛”的奇觀,訴說著洛陽城的一抹抹高光時刻。
夏都赫赫,距今約3800年至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是同時期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都城遺存。“多項具有高度輝煌王朝氣象的創造,被后世的商周王朝繼承,并對周邊文化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表示,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洛陽市偃師區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漢魏文章半洛陽。”河洛大地,人文薈萃。左思揮毫寫下《三都賦》,留下“洛陽紙貴”的佳話;曹植文思馳騁,《洛神賦》名動天下。漫步漢魏洛陽故城,“建中立極”的宮城形制開后代都城規劃之先河。不遠處,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內梵音陣陣,古老絲路上的文明對話,彰顯著中華文明包容與開放的底色。
及至隋唐,神都洛陽更是令人心馳神往。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洛陽連南接北,輻輳萬方,達到了空前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一位位詩壇巨星,在這里或長住、或旅居、或游歷,用最美的文字,描繪心中的盛唐。
早在2011年,第二屆世界城市科學發展論壇上,洛陽就被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世界城市科學發展聯盟、國際姐妹城市聯盟等聯合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稱號。世界各地的人們,正以洛陽為窗口,望向歷史深處,看見“何以中國”。
重現千載風華
不久前,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宮城北門玄武門調試“亮燈”,時隔千年,再現朱閣璀璨的靚姿。這是洛陽系統性保護展示隋唐洛陽城建筑群的其中一項。
同樣是在近期,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與文旅融合工程洛陽新天津橋項目發布施工招標計劃,標志著項目建設步入施工準備階段。據了解,該項目計劃按照唐代歷史風貌,新建一座長約700米、寬18-24米的平橋,實現“一橋連接洛河兩岸”,重現“天津曉月”景觀。
從空中俯瞰隋唐洛陽城,七座名字中帶有“天”字的建筑,與天上的星象相對應,從南向北、沿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依次矗立——天闕(伊闕)、天街、天津(天津橋)、天樞、天門(應天門)、天宮(明堂)、天堂——構建起氣勢恢宏的“七天建筑”群。
天街,是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貫通外郭城、皇城和宮城。唐人杜寶在《大業雜記》中,這樣記載天街的繁華景象:“闊一百步。道傍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為御道,通泉流渠,映帶其間。”
如今,登定鼎門北望,一條筆直的道路直通天際,青蔥綠植點綴其間,引人不由得想起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的大遺址具有規模大、分布密集的特點,是重要歷史見證和寶貴財富。”洛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曉軍說,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擺在洛陽各界面前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洛陽先后采取“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設”等措施,探索“規劃引領、依法保護”“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證遺址本體絕對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上,探索創新保護展示模式,結合每處遺址不同特點和不同環境,確定地面標識、模擬展示、覆罩展示等方案,建設各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實現了文化遺產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再到“活”起來。
是以,2023年,“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和諧共處”案例入選“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
如今的洛陽城中,最能彰顯盛唐氣象的定鼎門、應天門、明堂、天堂等多處建筑,均已在原址重現。每到華燈初上時,雕梁畫棟映入眼簾,讓人頓生穿越時空之感。
除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外,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的建設和完善提升,均在持續深入推進,在主動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利用,搭建起聯結公眾與文化遺產之間溝通互動的橋梁。
“目前,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將于不久后開館;龍門石窟研究院規劃建設的龍門石窟博物館和數字展示中心,也將于今年內開工。”趙曉軍說。
聚焦創新傳承
夜幕降臨,九洲池畔亭臺樓閣次第點亮,水幕投影映照出恢弘宮闕,舞者身著霓裳翩然起舞,女皇乘坐鳳輦踏月而來……今年“五一”假期,洛陽首部大型宮廷園林實景演出《鳳舞神都》在隋唐洛陽城九洲池景區上演,廣受好評。
“女皇的傳奇、神都的繁華、金戈鐵馬的雄壯、絲路駝鈴的幽遠,都在光影間流轉上演,非常震撼。”浙江游客張女士說。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近年來,洛陽秉承“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理念,持續探索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悠悠文脈亙古亙今。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洛陽各大景區紛紛“出招”,深挖文化內涵,培育新業態——
洛邑古城上演“仙女散花”,持續圍繞“漢服”打造“一步一景”的互動打卡氛圍,曹植筆下“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美人隨處可見。
龍門古街創新推出牡丹文化市集,江湖百曉生、牡丹花仙、香山居士等多位NPC帶來全街區沉浸式互動演藝《牡丹奇遇記》,讓游客從“看景”變“入戲”。
老君山則圍繞“道”文化IP,推出融真人演藝與數字技術于一體的沉浸樂舞秀《知道·老君山》,讓年輕人通過具象、綺麗的表演,感悟抽象、深邃的道家哲學思想。
創新載體、不斷跨界,洛陽打造多種“文化+”消費場景,把歷史的厚重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輕盈——
布設在洛陽多個博物館和景點的“洛陽禮物”文創店內,冰箱貼、盲盒、手辦等既飽含城市特色又不乏設計巧思的文創產品,讓游客們愛不釋手。“2024年,‘洛陽禮物’銷售額達3000萬元。”洛陽文旅集團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宋偉說。
而在位于洛陽市西工區的南北李記文創點心店內,一個個色彩艷麗、花瓣層疊的牡丹糕點香氣撲鼻。店鋪另一側,牡丹瓷香薰、牡丹花神杯等新產品,吸引不少顧客“拍拍拍”“買買買”。
“目前,我們圍繞牡丹花已開發10大類200多款產品,去年一年單店銷售額就達2000多萬元,部分產品已進入加拿大銷售。”南北李記創始人、“90后”女孩李照琳說。
據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數據,今年“五一”假期,洛陽市共接待游客736.2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5.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6%和9.37%。
古都洛陽正不斷探索,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將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