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3日訊在社區基層治理中,樓棟是最小的治理單元,樓長則是連接社區與居民的“神經末梢”。濟寧市任城區濟陽街道連續7年舉辦“5.20”樓長節,以樓長隊伍建設為突破口,將黨建引領與居民自治深度融合,讓樓長這一“小齒輪”轉動起社區治理的“大引擎”,為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生動樣本。
南門社區玉苑小區12號樓的蛻變,堪稱基層自治的典范。這個擁有 60 戶居民的樓棟,通過成立黨小組,走出了一條 “四自” 治理之路:居民自發硬化路面、維修設施、美化環境,組建文藝隊伍、志愿服務小組,形成了 “一家有難全院幫” 的睦鄰文化。這種從 “被動管理” 到 “主動參與” 的轉變,本質是激活了居民的主體意識。濟陽街道敏銳捕捉到這一典型經驗,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向12號樓學習,形成了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應。這一做法不僅讓12號樓的優秀經驗得以推廣,更激發了其他居民參與治理的熱情,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樓長作用的發揮,關鍵在選好用好管活。濟陽街道建立的“選育管用” 全鏈條機制,值得借鑒。在樓長推選過程中,濟陽街道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和規范的程序。從廣泛征求意見到推薦人選,從投票選舉到公示結果,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細致,確保選出的樓長具備公道正派、責任心強等基本素質。同時,明確樓長的多重職責,使其成為黨的政策宣傳員、樓宇事務組織員等,讓樓長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全方位的作用。此外,街道建立的激勵機制,以精神鼓勵為主,輔以物質獎勵,通過多種形式關懷樓長,增強了他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濟陽街道的實踐證明,基層治理的核心是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通過構建“街道黨工委 — 社區黨委 — 網格黨支部 — 樓宇黨小組” 組織架構,將黨的觸角延伸至樓棟,實現了 “小事不出樓、大事不出社區”。這種黨建引領、多元參與的治理模式,如同搭建了一座“立交橋”,讓各方力量在社區治理中各展所長、相互配合,將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延伸到樓宇、延伸到群眾,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形成了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濟陽街道的“樓宇黨建” 模式,本質是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通過樓長這一 “關鍵少數”,打通了政策落實的 “最后一公里”,也架起了黨群干群的 “連心橋”。這種以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以居民自治激發治理活力、以制度創新提升治理效能的做法,不僅破解了老舊小區管理難題,更啟示我們:基層治理需立足 “微單元”、激活 “微力量”、做好 “微服務”,通過無數個 “小細胞” 的共同發力,方能構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從12號樓的 “自治樣本” 到全域推廣的 “樓長模式”,濟陽街道的探索彰顯了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溫度。這一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社區治理并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可以從細微處入手,通過發揮樓長等基層力量的作用,實現社區的和諧穩定發展,共同繪就城市基層治理的美好藍圖。
閃電新聞記者 杜宗浞 任城融媒 張亭亭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